最近新一波的经济学无用论大辩论又开始了,前几天流行一篇文章为什么经济学家越来越没用——经济学简史,这篇文章从若干现象出发,以相当情绪化的语言罗列了许多例证,来证实一个观点“经济学家是一群被过度信赖但名不副实的名利之徒”。
专业的批评大多时候只能来自了解经济学的人,在经管之家的我们可能是最有资格对经济学进行批评、解释或辩护的人群之一。
提炼一下上面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
1.经济学家没有对房价和金融危机做出有效的预测;
2.科技革命跟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
3.企业家和科技创新人员没有得益于经济学家;
4.国内经济学家更多从理念上辩论而不提方案;
5.经济学家运用的统计模型和方法落后,话题也非常陈旧而反复;
6.凯恩斯主义观点还算有用,其它理论基本没用;
7.被数学工具绑架后,经济学已经没有了现实解释能力。
罗列一下经济学家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1. 哈佛教授罗德里克认为“正确”的经济模型能提炼出关键的关系,让我们在所有因素中找到真正的原因。(来源:《经济学规则》)
2.罗德里克强调经济学必须用模型的理由。关于数学,他认为经济学家运用数学不是为了把事情弄得曲折复杂,而是出于清晰与连贯的考虑,“一旦一个模型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对于任何能看懂它的人来说,其含义或用途就是明晰的。“各种各样的简单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模型从来都不等于真实,但蕴含了真实性”。
3.李稻葵曾经针对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轻易下结论的现象,委婉地批评说“经济学家应该将自己最理性的一面展示给世人。”
4.凯恩斯说过:“如果经济学家能成功地让世人把他们看作谦逊、称职的人,就像牙医一样,那将是极好的!”但实际上,经济学往往引来不同的声音。
5.弗里德曼认为理论研究必然需要不符合现实的假设,假设是否符合现实完全无关紧要,理论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才是重要的。
6.钱颖一在悼念阿罗的文章中,曾经回忆起阿罗的回应,“一般均衡理论有五组假设,而每一组假设从五种不同的角度看都是错误的。但它是经济学中最有用的理论之一。”
7.曼昆表示,经济学课程的目的是理解人类居住的这个世界,而不是倡导某个特定的政策立场。
8.张五常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99%的经济学论文没有发表,世界照样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那么,你觉得:
经济学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是否名不副实?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实质作用?
你为什么学习经济学类课程?收获是什么?
经济学的数理化有哪些好处?同时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所有有价值的回复都会给予论坛币奖励。

经济理论研究是学术层面的事,不会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说什么都无所谓。但制定经济政策绝非儿戏,一项失败的政策也许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经济政策并不是直接由经济理论推导出来的,是综合许多学科理论并从现实出发的结果。理论不同于政策。理论来自学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政策来自政治过程。有时政策与公认的理论正好相反,但这种政策也许正是现实所需要的。政策接近于正确的理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常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问题,并抽象出理论。这些理论本身逻辑严密,也反映了经济现象的本质。但理论本身并不是政策。现实比经济学的假设要复杂得多。理论对政策有指导意义,但制定政策还要考虑到许多经济理论未涉及的因素。经济学家的天真就在于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并要顽固地把这些理论直接变为政策。如果经济学家不能成为擅长处理复杂现实关系的政治家,懂得玩弄政治上的平衡,就不能治国。
这让我不经想起了最近在看的魔鬼经济学,书中提及一个例子,美国青年犯罪率一段时间居高不下,大家诚惶诚恐之时,一系列学者认为这种高犯罪率会继续保持,但未来几年却莫名其妙的下降了,原因竟是堕胎法案的推出,使得弃婴减少,从而犯罪率自然而然地下降。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事件,其实存在潜在因果关系,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探寻的。从不一样的视角,去寻求事情背后的逻辑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