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宏观主义对该公式的简洁推导:
因为最大收入*储蓄率=最大储蓄额,最大储蓄额*准备金率=最大准备金=基础货币,即最大收入*储蓄率*准备金率=基础货币,又最大收入=短周期总GDP,故,短周期总GDP*S*D=M。这是该公式的第三种推导方法。
其中,1/(S*D)定义为短周期系数,也就是货币乘数与投资乘数的乘积。
之所以称之为经济学第一公式,原因如下:
一、将短周期总收入、基础货币、储蓄率、准备金率联系起来,揭示出短周期的原因,为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了微观基础。
二、它指出了投资乘数的缺陷,即在性质上漏掉了因借贷导致的债务累积,在数量上1/(S*D)要比原来的投资乘数1/S要大得多。
三、M/(S*D)公式也纠正了教科书中货币乘数脱离现实的假设——贷款人将贷款又存入银行。实际为,贷款人直接投资,购买设备,招聘员工,从而形成中间加工商利润收入与工资收入,即总收入,它进一步分解成消费支出与储蓄,储蓄扣除准备金后被借贷,与消费支出一起形成下一轮的总投资。也就是说,无论存款与贷款都不能直接形成收入,只有贷款被支出购买后,才能形成销售者的收入。
四、流动性短周期理论与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解释相一致,并得到持该解释的伯南克实施的量化宽松验证。
五、指出了短周期与长周期之间的逻辑联系。经济管理当局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短周期,即改变M、S、D,但却使债务累积。即总储蓄=总债务=短周期总GDP*S=[M/( S*D)]*S=M/D,也就是所谓的M2,因为最大储蓄=最大贷款额+基础货币。
六、它清晰地揭示出货币经济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与实物经济的均衡论相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