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815 2
2005-12-08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在1978年和1984年期间,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统计数字来看,78年到84年,每年农村平均增长速度7.9%,种植业达到5.9%,粮食增产每年达到4.8%。这些都比1978年以前的26年增长速度高了一倍、两倍以上。那时候农民收入增长也特别快速,平均起来每年增长达到13.9%。当时城市里面收入增长平均每年8%。可以说农业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可以讲农村里面的农民非常高兴,城市里面因为农村提供的产品非常多,城里面的人也非常高兴。政府也非常高兴,因为粮食增长非常多。农村改革的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建立了我们现在所讲的粮食生产丰年有余基本自足的格局。 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我们的改革从农村推向了城市,就是所谓第二阶段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进入城市以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非常好,过去的26年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是全世界这段时间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成绩也是远远高于1978年进行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因为当时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就是7%,而我们实际达到9.4%。 从农村改革推向城市以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农村问题在90年代末以后又开始引起高度关注。所谓“三农”问题里面谈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到1984年在缩小,但是1984年以后,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到2000年、2001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3。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6:1,现在是3.2: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收入长期增长停滞,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新一届政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台以后,就提出把农村的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的新的措施,比如说在农村上面提出多予、少取、放活,对粮食生产进行直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里面,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里面又提出,要在农村里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这一系列都是动作非常大的政策。 今天在这里讨论中国的农业问题,我觉得非常及时。对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我想一般学术界、理论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从长远的、可持续的角度来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只有能够大量的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才有办法使农村里面的农民收入可以大量提高,并且逐步的缩小跟城市里面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甚至达到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转移当然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比如户籍制度,也会关系到在城市里面怎么发展。如果城市里面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一些产业,当然很多是中小企业的话,这样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多。这是一方面的解决思路。 另一方面,中国不论转移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还会有非常多的劳动力。对这部分人怎么让他们的收入提高?当然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提出来解决。一方面,必须提高在农村内部里面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水平,很多农民要转移出去,要有比较高的素质、教育水平,才能适应在城市里面的非农产业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村内部,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也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特性的变化,必须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科学技术要农民能够掌握,跟他本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留在农村里面也有生活现代化的需要,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也是解决这方面的很重要的措施。这些措施之外有一个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留在农村里面基本上是千家万户的小农户,要进入到市场的话,基本上是大市场,怎么样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我们国内从90年代开始,在山东提出用农业产业化的方式,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连接问题。 今年8月份,我参加由统战部组织的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到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我今天早上用这个机会跟各位汇报一下。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推行的比较早,1993年就开始提出这样一个政策的导向。十几年来,从山东的情况来讲,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我个人归纳一下,成效表现在几方面:第一,它确实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利用产业化组织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山东给我们汇报的材料,我们看到在山东省,农作物面积的43%,牲畜出栏的23%,禽类出栏的84.7%,水产的21.9%是经过产业化组织“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全省的农户当中55.1%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司化组织。在相当高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之下,山东的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取得很大的成绩。比如说山东寿光的蔬菜就卖到北京来,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达到30%左右。还有山东生产的花生油,占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0%。除了这些国内市场之外,他们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多成就,比如说诸城外贸以外贸为主,一年的产值达到50亿人民币。 第二,它靠产业化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我们1978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怎么样进行科技推广,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过去在集体经济的时候,科技组织基本上由政府指导,载体也比较完整。进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尤其是改革推向城市以后,在农村里面的科技体系出现了所谓网破人散这种情形。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竞争,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够在竞争当中取胜。我们这次在山东考察发现,透过产业化,尤其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公司本身就变成了新的科技载体。比如我们在山东看到的像农大、九连、寿光等,他们积极的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从国内不同的高校,甚至与国外的科技结合在一起,成效非常显著。让我们感到特别惊讶的就是他们还进行了不少自主创新。比如说我们在山东看到的鲁花,它生产花生油,研究出一个纯物理压榨工艺,使花生油的出油率和品质大大提高,现在生产的花生油质量可以说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另外,我们在山东看到一个叫“得利斯”的企业,他们利用当地的优良的猪种,再引进国外的新品种,然后培育出新的猪种,叫“欧德莱”。这是非常适合市场需要的,“欧德莱”这个品种,它的瘦肉率可以达到59%到60%之间,这是非常优良的猪品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有效解决了市场和科技这两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山东农户通过合作化组织,收入显著提高。在加入产业化组织以后,山东农户的平均收入增长达到797元。山东农民收入在2004年里是3507元,797元相当于22%。 我们知道,山东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收入在全国排名是靠后的。1978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133块,山东当年只有101块,比全国的水平低了24.3%。当时29个省市,如果排名的话,山东排名是全国的第24名。到了2004年,全国的农村人均纯收入是2936块钱,山东是3507块钱,比全国高了19.4%。这个反差非常大。全国排名第7名。尤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比较好的,比如山东寿光,它生产蔬菜。寿光基本上是接近纯农区,当地工业非常少。但是它在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6块钱。这个水平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天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我们知道天津的农民,一方面是四大直辖市之一,又靠近北京,按道理说天津农民进入市场的条件比全国各地要好的多,但是在寿光这个地方,它靠生产蔬菜,靠农业产业化的方式,它的收入水平达到了天津这样的收入水平,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 即使是山东比较落后的市,比如德州,2004人均纯收入,3380块钱,比全国的2936块还高了15%,这些都是非常显著的成绩。 第四,透过农业产业化,它比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比如山东潍坊有“三变”,农民变职工、农民变民工、农民变市民。烟台提出“三集中”,农户向企业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这样推动城镇化的建设。而且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产品进入市场,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所以加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同时在市场竞争当中,要重视品质,所以在生产方面的各个生产环节,对品质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公司+农户的不少龙头企业为了巩固自己的基地,这些龙头企业把自己的利润一部分反哺给农民。根据这些取得的成就,我们看到在山东这个地方,基本上农民上访的情形非常少,确实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从山东取得的这些成就,归纳成几点,对全国各个地区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为借鉴的经验: 第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成功,第一个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动员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形成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要发展,在市场竞争当中,只有产品进入市场才能形成价值。而这个市场不仅应该看着当地的市场,一开始就应该看着国内和国际这两个市场。比如山东寿光,它靠生产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块钱,这是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寿光蔬菜之所以能够成功,一开始就是针对北京在冬天的时候,蔬菜非常少,比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冬天到处都是大白菜,整个冬天除了大白菜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蔬菜。寿光一开始就针对北京在冬天蔬菜非常少的特性,它去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同时,为了进入北京,想方设法,建设所谓“绿色通道”,把寿光蔬菜能够运到北京来,这是它能成功的很关键的方面。另外就是诸城外贸,它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50亿。所以能够生产50多亿,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光针对着国际市场。它靠养鸡这方面的优势,一开始就以进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农业产业化要怎样的载体?山东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抓住了龙头企业这个载体,这也是解决小农户要进入大市场的一个关键。他们按照江总书记总结的,也就是扶持产业化也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按照这种思路来解决进入市场的载体问题。他们在各个地方也有很多经验,比如说在兰溪,我听到他们这样一种说法,发展龙头企业怎么发展呢?基本上是引进洋龙头。第二,培育新龙头。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形成新的农户企业。第三,做大新龙头。原来有一些新龙头,让他做大。第四,挂靠强龙头。如果有外地的龙头企业做得非常好,那就挂靠它。基本上是非常开放的态度。动员各方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说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不管是从农户还是企业来讲,都面临着要新的投资,也需要流动资金。我们国内这种金融体系是不太适合龙头企业或者农户的资金需求。在莱阳这个地方我看到他们提出“五个一点”,就是政府补一点、企业筹一点、外资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户出一点。 再就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我们在山东看到各个地方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在山东潍坊这个地方有寿光和诸城,寿光这个地方主要是种蔬菜,诸城这个地方主要是养殖业,青岛主要是苹果、海鲜,莱阳主要就是花生、油料,各个地方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个产业群,这将大大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再就是依靠科技,紧紧依靠地区比较优势,生产的都是农产品。中国的各地、各省都能生产农产品,山东的农产品怎么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而且还要进入国际市场去。很重要的就是他们在利用地区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引进科技成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比如寿光,它进入北京市场、天津市场、华北市场,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最大的成功就是比较早的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因为有塑料大棚以后就可以在冬天的时候生产反季节蔬菜,当时全国各地还很少。但是塑料大棚这个技术也很快在全国各地发展,比如在寿光用塑料大棚,那河北廊坊也可以用塑料大棚,河北廊坊和北京的距离更近。在这种状况下,寿光就开始进入一些新的蔬菜品种,我们在北京市场上看到的很多蔬菜都是十多年前没有见过的,有些是从台湾引进,有些是从欧洲引进的。这种新的蔬菜品种是一种新的技术,它的物价价值更高。这是寿光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有就是在同类产品当中提高品质。 第二,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面,它是灵活多样的,并不是一刀切的方式。灵活多样首先是根据各种不同产品的特性找出最合适的组织方式。比如寿光,寿光是生产蔬菜,而且是反季节的蔬菜,这种反季节蔬菜就要求它必须是非常新鲜的,既然要非常新鲜,中间环节就必须非常少。所以在寿光这个地方,基本上是“农户+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直接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批发市场+农户”。相对诸城等其他地方,比如禽类要加工、花生油要加工,它的方式就是“公司+农户”的方式,因为要加工需要不少的机器设备投入,农户没办法做,市场也没办法提供,那就用“公司+农户”的方式。 它是与时俱进。它不断根据产品市场的特性要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方式。最早开始时,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政策被提出,是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提出的是公司+农户,但是随着它进入市场的特性,比如它是出口,出口有一个绿色壁垒,国外对产品安全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形成一个一般农产品不太容易进去的绿色壁垒。解决这个绿色壁垒,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要满足食品商的各种要求,那在生产过程当中就必须有标准化,对生产管理以及产后的各种加工,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而且必须标准化管理。要标准化管理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因此,就由原来的“公司+农户”变成“公司+基地+农户”,按照标准化的方式来严格管理每一个环节。农户越来越多了,公司要去管理这么多农户,跟这么多农户打交道,交易成本就很高,所以就演变为“公司+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把农户先组织起来,然后再形成基地。所以就变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另外,随着技术的变化,它的产品也在变化。现在引进新的技术就是蔬菜冷冻技术,这样能够保鲜,它进入的市场就远了。冷冻技术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那就要有公司。所以在寿光演化出新的“公司+农户”,进入到国际市场的这种方式。 在山东我们也看到,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过程当中,为了建基地,基地要的土地规模相当多,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如果跟千家万户的农户解决土地问题也很麻烦,所以现在演变出“公司+股份合作+基地+农户”。这种新的方式不断在变。所以,我们在山东这个地方就看到,同样是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这样一个大的帽子下,形成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等。而且每个模式内部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我觉得灵活多样、与时俱进,这是它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因为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当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很多环节上还是需要政府来推动,需要政府来创造条件。比如说寿光的蔬菜,它为什么能够进入市场?关键是它有种蔬菜的传统。第二,它比较早的利用了塑料大棚技术。但是从寿光要运到北京来,时间相当长,它建立所谓绿色通道,这是寿光当地政府想方设法跟北京市市政府达成协议以后才形成的,这是政府创造条件。前面提到要解决资金的问题等等,确实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投入,需要政府克服当中的各种环节。山东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政府的目标非常清楚,它们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知道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龙头企业。政府也非常清楚,它的角色是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但并不是代替企业做决策。它提供条件,创造进入市场的条件,但并不是提供保护。概念上有一些差异。也就是说它确实做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样一个原则。我想这是山东比较早的走农业产业化,而且十几年来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经验。 总的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也必须承认,这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道路,因为我们现在城乡的收入差距,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确实很大,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想,在新的形势之下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机会就是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我想能维持8%到10%这样的高速增长,十年、二十年绝对没问题。随着收入的增长,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我们知道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增长是比较慢的,但是对农业其他种类的需求,包括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农产品加工的需求是比较高的,这方面的需求会增加得非常快。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这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会给农民带来很多附加价值,这是一个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WTO。我们加入WTO以后,对我们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包括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农业方面,我们土地稀缺,比如粮食,我们的比较优势比较低。但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畜产品、农产品,我们是很有竞争力的。比如我们出国考察,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日本老百姓家里吃的蔬菜绝大部分是中国生产的。在欧洲你到中餐厅吃饭,大部分都是国内生产的蔬菜运过去。尤其是现在经过多哈回合谈判,今年年底会在香港召开多哈回合部长级的会谈,不能说这一次就能取得成功协议。但是总的趋势就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果农产品的贸易也能自由化,就给我们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扩大很大的空间。从趋势来看,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尤其对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需求,以及国内农产品的出口,潜力还是相当大的。要抓住这个机会,必须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内,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跟国际上会一样,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农业产业化相当关键。 我在山东考察时,他们觉得绿色壁垒是一个机会,如果满足要求以后,出口反而会更顺利。国内面对需求的增加,对需求里面的食品安全要求的增加,以及将来国际市场更为开放,能够利用这个机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都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谢谢各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8 20:11:00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只有启动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和需求,中国的经济才能继续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9 16:36:00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说:穷人关心改善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孩子的命运并不亚于富人农民的分散耕作比经济学家想象的有效率,农民也会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仔细的比较

在如何经营农业上我们不必过多的操心。现在面临的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过去农业和农民为城市发展服了务,现在农业和农民还在继续为城市与工业化作贡献,为城市与工业提供了几乎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这又是支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生产要素。在大的利益格局尚未尘埃落定之时,中国还将处于政治经济学时代。如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等等,都是政府如何重新配置资源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层面去解决经济问题。

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今后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新增投入不能直接放在价格环节,而应该放在农村的基础建设。重要领域是三块:,一是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的目标;二是由国家实行部分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投资以及农村水电路的改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