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7-9-8 11:40:28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38
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速,完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同。
所谓乘数效应,不过是对货币流通、货币流动的一种数学表达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1:56:29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1:40
所谓乘数效应,不过是对货币流通、货币流动的一种数学表达而已。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答,金融的本质是金钱的融通与流通,货币只要流速增快,照样可以繁荣经济创造GDP。

可事实呢?

我们很多国家把金融玩成了金钱的融资,而金钱的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信贷,不但是银行的获利来源,更会导致货币派生产生乘数效应,同时令社会债务规模不断增长。
因为所有的融资资金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特性,所以会大幅度提高货币的流速,导致经济虚假繁荣而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同时令实际利率降低,刺激更多的融资需求产生。

因此,货币乘数只有在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中存在。而货币的流通,流速增快,并不一定会产生乘数效应。

非得要解释很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17:44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56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答,金融的本质是金钱的融通与流通,货币只要流速增快,照样可以繁荣经济创造GDP。 ...
更会导致货币派生产生乘数效应,同时令社会债务规模不断增长。
大哥你上述是说,货币一变二,二变三的,产生了所谓派生货币,派生货币呢,又形成债务规模之扩大。

那么,上述是说货币之流动,之滚动。这还不是商品流通所伴随的那个货币流通。



大哥你上述的说法,重心重点是在派生货币上,其实并不在货币乘数上。其实你在说派生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35:56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2:17
大哥你上述是说,货币一变二,二变三的,产生了所谓派生货币,派生货币呢,又形成债务规模之扩大。
...
派生货币和货币乘数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货币派生,就没有乘数效应。有乘数效应,就一定有间接融资及派生存款,就伴随有社会债务的增长。

想想400年前,银行没有出现前,社会中有货币,但没有乘数效应,也能出现贞观之治,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36:01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2:17
大哥你上述是说,货币一变二,二变三的,产生了所谓派生货币,派生货币呢,又形成债务规模之扩大。
...
派生货币和货币乘数本来就是一体的。没有货币派生,就没有乘数效应。有乘数效应,就一定有间接融资及派生存款,就伴随有社会债务的增长。

想想400年前,银行没有出现前,社会中有货币,但没有乘数效应,也能出现贞观之治,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37:33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56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答,金融的本质是金钱的融通与流通,货币只要流速增快,照样可以繁荣经济创造GDP。 ...
因此,货币乘数只有在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中存在。而货币的流通,流速增快,并不一定会产生乘数效应。
1,大哥如果想说派生货币之类之类,就去直接说。而不要说什么货币乘数之类。


2,货币乘数之类,这个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做数学表达之类。货币乘数之类,这个只是对派生货币之数学的描述。


3,货币乘数之类,不仅仅在于金融领域,不仅仅在于虚拟经济,也在于实体经济,也在于商品的流通。

所谓货币乘数,不过是对货币之流动,或者货币之流通,之旁观,之数学描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41:09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56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答,金融的本质是金钱的融通与流通,货币只要流速增快,照样可以繁荣经济创造GDP。 ...
债务的原因是什么?

是有人(例如银行等等),搞出了派生货币之类吗,搞杠杆之类吗,搞什么之类吗?


其实根本上来说,并不是。


债务的原因,在于有人就是想借钱,而另外有人,想方设法提供了钱。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酒不醉人人自醉。



那么,为什么有人就是想借钱呢?

那无非一是为了投机,二是为了投资,三是为了消费等等。



那么,什么叫债务规模过大?什么又叫债务危机呢?
那就是换不上钱,不能按期还本付息。


那么,为什么换不上钱呢?

这个就要具体分析了。


反过来说了,那假若债务规模一千万亿元,但是,那就是能够按期还本付息,

那么这还叫债务规模过大吗,还叫债务危机吗?
那就不叫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2:51:45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2:37
1,大哥如果想说派生货币之类之类,就去直接说。而不要说什么货币乘数之类。
你们一个比一个更高明,更牛。佩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5:36:10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2:51
你们一个比一个更高明,更牛。佩服!



大哥是调侃一句,还是说,真的觉得,网友们用心去思考了?


另外,“派生货币”,“货币乘数”,2者的重心,确有不同。



打个不恰当比方来说,请看2句话:

来了一个艳丽的女人,

来了一个女子,好漂亮。


上述2句话,侧重点是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5:36:43
社会经济的问题,危机,主要不在于货币流动得多,流通得多。当然,并不排除,在金融领域,在虚拟经济,独自搞出了问题,搞出了危机。


社会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当中,主要在于劳资关系。
当然,法治,公民公权公款,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等,独自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大大缩小货币的流动,大大缩小派生货币,债务规模,等等,是否就更好呢?
这个完全不一定。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忧愁。

假若印钞小,派生货币小,债务规模小,那又可能投资也小,就业也小,各种问题众多。

假若印钞大,派生货币大,债务规模大,那又可能投资大,就业大,各种问题也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15:39:3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0:56:32
ljclx 发表于 2017-9-8 11:06
你的这个思考是很正确的。就从你的这条回复来看,你对货币乘数的理解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不过我不知道 ...
对于乘数理论,不能只看某个时间点的数字,要切实考察派生过程。考虑这一个例子。

现金5万亿,银行存款150万亿,法定存款储备金率20%。由此可以推出:
  准备金=150*20%=30万亿
  基础货币=5万亿现金+30万亿准备金=35万亿
  按货币乘数理论,35万亿基础货币派生了150万亿存款。

现在假设某天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到10%并退还了一半准备金。第二天各项数值变化如下:
  准备金=150*10%=15万亿
  基础货币=5万亿现金+15万亿准备金=20万亿
  按货币乘数理论,20万亿基础货币派生了150万亿存款。

问题是:这150万亿存款前一天还是由35万亿派生的,第二天变成由20万亿基础货币派生了。这150万亿存款到底是由多少基础货币派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2:48:22
xwu622 发表于 2017-9-8 20:56
对于乘数理论,不能只看某个时间点的数字,要切实考察派生过程。考虑这一个例子。

现金5万亿,银行存款 ...
LZ兄弟,这可不像你说的逻辑推演是强项啊,你的推演有错误。

现金5万亿,银行存款150万亿,准备金(法定)=150*20%=30万亿。基础货币35万亿。
这里假想的货币乘数已经极限化释放了,银行库存现金为0,超额准备金为0,银行正处于全面挤兑的临界点上。

假如某天央行突然打幅度降准到10%,并退一半的准备金。
你的错误在于把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混淆在一起了。
各项数据变化如下。
法定准备金=150*10%=15万亿。
超额准备金=退还的15万亿。
准备金总额仍等于30万亿。
基础货币仍等于30+5=35万亿,
按货币理论,货币乘数=(150+5)/35=4.43并不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2:53:49
ljclx 发表于 2017-9-8 22:48
LZ兄弟,这可不像你说的逻辑推演是强项啊,你的推演有错误。

现金5万亿,银行存款150万亿,准备金(法 ...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银行没有存在央行的钱不能称为存款准备金。
退还给商业银行的15万亿就不再是存款准备金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项目将只显示剩下的15万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3:04:09
xwu622 发表于 2017-9-8 22:53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银行没有存在央行的钱不能称为 ...
我们只针对客观事物分析,别拘泥于某些货币知识。基于客观来推演。

确实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是包括了法准和超准的。

你说的准备金率,一定要区分是法准率还是包括超准率。
我们说的降准,是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而不是包含超准的那个准备金率。

正因为电子货币出现,让货币体系变得比较复杂了。更需要清晰的逻辑。

实物货币时代,我们可以这么来认识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流通中现金+准备金(基础货币不是在社会中流通,就一定在金融银行系统中储备保管)
电子货币时代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库存现金+电子货币形式的法定准备金+电子货币形式的超额准备金(备付金)=流通中的现金+库存现金+准备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货币发行+准备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而逻辑上,银行的库存现金也应该纳入之前的超额准备金范畴。
这个就变得很复杂了。

我们可以用实物货币时代的货币知识,来推演货币的运行规律,逻辑上也是正确的。我前面推演的就是模拟实物货币时代的货币知识来推演,假如你要用基于电子货币时代的数据去推演,逻辑上也是可以的,不过就比较复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3:21:26
ljclx 发表于 2017-9-8 23:04
我们只针对客观事物分析,别拘泥于某些货币知识。基于客观来推演。

确实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 ...
你在87楼的帖子也出现过同样错误:“这里的700万存款全部是基础货币,存在于商业银行里,全部是准备金,这里是超额准备金。”

任何没有存在中央银行的钱都不属于准备金,既不属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也不属于超额存款准备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8 23:38:45
ljclx 发表于 2017-9-8 23:04
我们只针对客观事物分析,别拘泥于某些货币知识。基于客观来推演。

确实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 ...
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2015年4月20日,央行降准,大型银行从19.5降到18.5,中小型银行从16降到15。
相应地,“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从4月的22.6万亿降到5月的22.2万亿,“储备货币”,即基础货币,从4月的29.3万亿降到5月的28.7万亿。

你不能说央行退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还没有贷出,所以准备金还是22.6万亿,5月的22.2万亿的数字我不承认有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4:11:47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1:26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专业是数学,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逻辑推理是我的强项。曾经怀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4:11:51
xwu622 发表于 2017-9-7 11:26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专业是数学,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逻辑推理是我的强项。曾经怀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4:16:50
投资和借贷是两个概念。

投资,购买企业股票。借贷,购买企业债券,通过银行借贷给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4:17:22
1993110 发表于 2017-9-8 15:39
经济波动及周期的唯一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6:52:40
ljclx 发表于 2017-9-8 22:48
LZ兄弟,这可不像你说的逻辑推演是强项啊,你的推演有错误。

现金5万亿,银行存款150万亿,准备金(法 ...
没错。
由此可见他的逻辑混乱程度之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7:18:19
xwu622 发表于 2017-9-8 23:21
你在87楼的帖子也出现过同样错误:“这里的700万存款全部是基础货币,存在于商业银行里,全部是准备金,这 ...
我们都很强调逻辑不是?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储备货币下有两项
1.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流通中的现金M0+银行库存现金。
2.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这里我们把这一项,当成准备金。包括了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和商行的超额准备金,这些准备金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哪里,估计是你没有抽象得出得。

因此,你说得任何没有存入中央银行的钱,是不叫准备金的。这句话是对的。
从上面的逻辑来说,某些钱不在第2项中,就一定在第1项中,要么是流通中的现金M0,要么是库存现金。
根据逻辑,存在于商行的库存现金,也是超额准备金的一部分,也就具有备付金的性质,但是随着金融系统的演变,银行系统把存在于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叫备付金,把在商行内的现金叫库存叫库存现金。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所有的资金,只要不是M0,只要是进入了银行系统形成了存款的基础货币,都可以叫准备金。
只不过这些基础货币在商行内,就叫超额准备金,上缴到央行了,就好法定准备金。基础货币还是同样的基础货币,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这是从实物货币时代的金融运行逻辑来说的。

但是电子货币出现后,就不同了。

前面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包括了商行的备付金和央行的法准,都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存在于央行的清算系统中。
要理解这些,你需要凭空抽象出这个运行模型,商行在央行内,有自己的超额准备金账户,用于行内解算和跨行清算。这些是商行业务运行必须要依据的基础,没有超额准备金,就无法支付,业务无法开展,同时,每个商行在央行内又又法定准备金账户,这个账户里的钱,商行是不能动用的,不能作为业务开展的依据。
是因为电子货币出现后,金融货币体系出现了变化。这个新现象,让你无法抽象出货币运行的模型。

我说的可能不对,请咨询其他货币专业人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7:26:05
xwu622 发表于 2017-9-8 23:38
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2015年4月20日,央行降准,大型银行从19.5降到18.5,中小型银行从16降到15。
相应地 ...
你又犯了前面同样得错误。

你前面用某个月得数据,准备金和外汇同涨同跌来试图证明准备金用于购买了外汇,而同时又有其他准备金上涨和外占萎缩这样得现象被你忽略。

这里你又翻了同样得错误。

很简单得是,我国准备金率从最高21.5%降低到了目前16.5%左右,
2012年1月,我国准备金率最高21.5%,准备金17万亿。
2017年7月,我国准备金率最高16.5%,准备金23.6万亿。

我国频繁降准,但是准备金却越来越高,

所以,请你注意逻辑,央行降准和准备金减少,没有必然得逻辑联系。
请你不要再用你认为合适得数据来证明你得观点,你需要把所有得数据进行归纳并找出规律和共性。

我们交流到此为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7:45:21
张二寅 发表于 2017-9-9 06:52
没错。
由此可见他的逻辑混乱程度之高。
是的,这出乎我的意料,普通网友也就算了,可楼主是高材生,是博士。

如此交流起来很累的,以前我和楼主交流过,没想到现在交流起来,仍然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8:32:00
ljclx 发表于 2017-9-9 07:45
是的,这出乎我的意料,普通网友也就算了,可楼主是高材生,是博士。

如此交流起来很累的,以前我和 ...
楼主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可以理解他的固执。即便从事经济工作或者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讨论经济学问题仍然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如果不做理论研究,只是统计和应用研究,难以对撑握和理解传统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做理论的强于做应用研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8:39:06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9 08:32
楼主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可以理解他的固执。即便从事经济工作或者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讨论经济学问题仍然需 ...
我觉得即使不学经济和金融,但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应该要具备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8:47:15
ljclx 发表于 2017-9-9 08:39
我觉得即使不学经济和金融,但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应该要具备的。
在传统理论受到批评的情况下,一些人全面否定传统理论。新手会误认为传统理论不行了,都去自己总结经验,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讨论经济学,其实,思想都是传承的,传统理论尽管有问题,仍然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9:06:15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9 08:47
在传统理论受到批评的情况下,一些人全面否定传统理论。新手会误认为传统理论不行了,都去自己总结经验, ...
传统的理论一般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因此,不能轻易否定传统的理论。
但是,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现象,那么传统的理论就会出现局限性,就需要对新事物进行重新抽象和总结规律,完善,补充这些理论而形成新的理论,历史上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历史上的任何理论,都是先贤哲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规律总结。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货币乘数在实物货币时代和在电子货币时代就有不同的本质区别。
实物货币时代
现假设A把100万现金存入银行活期,商行交20万法定准备金,剩下80万当超额准备金(备付金)
这个时候,A要交易,必须去银行取现,而且最大规模只能取现80万,社会上的流动性最大也就80万。
假如商行把80万贷款给某人,某人通过支付转移给B,B继续存款到这家银行,于是社会上有180万存款,商行再交16万,合计36万法定准备金,商行的流动性为64万了。
这个时候,商行再180万存款的前提下,最大取现规模为64万,可以认为一定很短的时间段上,社会的最大流动性为64万。
因此,实物货币时代,随着商行信贷的增加,商行的法准增加,社会上的最大流动性取决于商行的超额准备金,而且会越来越小。社会的流动性一紧缩,就会导致物价下跌,资金盈利能力降低,阻碍信贷的继续增加,同时阻止货币乘数极限扩张。
这里100万基础货币,对社会上的流动性随着信贷的增加,越来越紧缩,不利经济的发展。

近代20年来,出现了电子货币。同样的货币乘数效应,就与传统的理论和规律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的A和B共计160万的活期存款,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电子支付平台进行交易,这里100万基础货币,却可以产生160万及以上更多的流动性,社会的流动性,根本不受央行法准的约束。
因此,这个在电子货币体系下,同样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会随着社会信贷的增加,反而越来越宽松和泛滥,资金盈利能力增加,刺激更多的信贷需求产生,令货币乘数效应极限化发展。

例如我们当前,30万亿的基础货币,却产生了50万亿的M1流动性,而且还有个人活期存款约超15万亿规模没有纳入M1的统计范围内。否则,我国社会的流动性M1应该在只有30万亿基础货币的基础上,接近70万亿规模了。社会上的流动性是泛滥的。但商行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是十分紧张的。所以央行必须不停地通过MLF,降准等工具补充商行地流动性。

这就是新事物出现后,必须要对新事物重新抽象思考,考虑其对传统经济理论地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9 09:48:29
任何单纯靠M2、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之类的因素推断投资消费关系的理论都是错误的。
楼主的主要观点见上述。

其实主要的课题,也在于上述,而不在于那些技术性、实务性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这里,大家是侧重于宏观经济,而不是侧重于银行学、金融学等等。






兄弟我认为,楼主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兄弟前面都说了,理论上说,仅仅只有一张钞票,面额仅仅1元,都能形成600万亿的GDP,或者278950万亿的GDP。

再一点,地球下面有石油矿藏,而地面上有汽车的跑动。那么,地球上所有汽车的吨公里,与地球的所有地下石油是什么关系呢?

再一点,人们为什么搞投资、消费?又是受什么支配和限制?难道是受债务的支配和限制吗?


还有一点,探讨货币、金融、债务等等,与GDP的关系,这最好是有相关的基础模型,原始模型,在这些基础原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货币与GDP的关系,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