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光 发表于 2017-9-9 08:47 
在传统理论受到批评的情况下,一些人全面否定传统理论。新手会误认为传统理论不行了,都去自己总结经验, ...
传统的理论一般都经历过时间的检验,因此,不能轻易否定传统的理论。
但是,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现象,那么传统的理论就会出现局限性,就需要对新事物进行重新抽象和总结规律,完善,补充这些理论而形成新的理论,历史上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历史上的任何理论,都是先贤哲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规律总结。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货币乘数在实物货币时代和在电子货币时代就有不同的本质区别。
实物货币时代
现假设A把100万现金存入银行活期,商行交20万法定准备金,剩下80万当超额准备金(备付金)
这个时候,A要交易,必须去银行取现,而且最大规模只能取现80万,社会上的流动性最大也就80万。
假如商行把80万贷款给某人,某人通过支付转移给B,B继续存款到这家银行,于是社会上有180万存款,商行再交16万,合计36万法定准备金,商行的流动性为64万了。
这个时候,商行再180万存款的前提下,最大取现规模为64万,可以认为一定很短的时间段上,社会的最大流动性为64万。
因此,实物货币时代,随着商行信贷的增加,商行的法准增加,社会上的最大流动性取决于商行的超额准备金,而且会越来越小。社会的流动性一紧缩,就会导致物价下跌,资金盈利能力降低,阻碍信贷的继续增加,同时阻止货币乘数极限扩张。
这里100万基础货币,对社会上的流动性随着信贷的增加,越来越紧缩,不利经济的发展。
近代20年来,出现了电子货币。同样的货币乘数效应,就与传统的理论和规律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的A和B共计160万的活期存款,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电子支付平台进行交易,这里100万基础货币,却可以产生160万及以上更多的流动性,社会的流动性,根本不受央行法准的约束。
因此,这个在电子货币体系下,同样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会随着社会信贷的增加,反而越来越宽松和泛滥,资金盈利能力增加,刺激更多的信贷需求产生,令货币乘数效应极限化发展。
例如我们当前,30万亿的基础货币,却产生了50万亿的M1流动性,而且还有个人活期存款约超15万亿规模没有纳入M1的统计范围内。否则,我国社会的流动性M1应该在只有30万亿基础货币的基础上,接近70万亿规模了。社会上的流动性是泛滥的。但商行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是十分紧张的。所以央行必须不停地通过MLF,降准等工具补充商行地流动性。
这就是新事物出现后,必须要对新事物重新抽象思考,考虑其对传统经济理论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