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
【按语】本部分为“工厂的发展”篇(为《保卫资本论》第十七章内容的开端和上半部分,该著初版于2014年;该章切合了今年的纪念《资本论》150周年以及当下热论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之提供历史视界和理论支撑)。这是一个历史描述,又必然同时是有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描绘。资本主义由商品生产关系和“货币统治”化生而来,生发过程乃是工厂制度的历史建设。这是一行动的境域。它的要旨在于剖解“资本主义劳动协作”的四个发展形态:简单形态、特征形态、一般形态和衍生形式的金融形态,从中整理出“机器工厂→金融工厂”的发展轨迹。总体看,这是资本统治的生生过程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石。从社会主义建设看,则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因为它能动描绘了“工艺学”,特别是机器工厂的社会工艺生活,——“这样说,不是指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形成的末梢时的出现,而在于强调它们生成的同时性。”(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维度”的识别,参考拙文《生产力研究维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兼析“客体批判”的研究性质》,载《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的“热研《资本论》”浪潮中,需要进一步明晰“生产力科学”和“生产关系科学”的辩证界线。为此,适时重新推出此文的目的即在于明确“生产力的本体”和“生产关系的本体”之不同,以期确实寻求到理论科学的“中间地带”。当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积极拉开序幕,所谓的立足“新的高度”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我们看来,亦不过就是行动境域的逻辑。亦即在于确立以下三项历史性的内容:(1)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2)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域”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新突破”,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理论的“时代原创”;(3)与之相适应,锁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域”必然是“人民中心”取向的发展与改革相互调适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以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全面结构改革,绝非一切部门一拥而上、毫无顺序、没有任何战略高度和一味争抢利益之“改革策论的拼盘”。
许光伟:机器到金融的发展(上)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17/09/38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