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弘一大师没能等到“护生画集”的后几集,就在1942年、63岁虚龄时,在福建圆寂了。
弘一大师圆寂前,心里记挂着《护生画集》的事,他曾经给友人写信,希望友人能帮助丰子恺完成后几集的编绘工作,他在信中说:“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
但后来他委托的朋友也相继过世,这样“护生画集”的创作使命就落到了丰子恺一个人的身上。 丰子恺牢记恩师嘱咐,决心把“护生画集”继续画下去。

弘一法师
在弘一大师70岁诞辰来临之际,丰子恺专程来到泉州,拜谒了弘一大师的圆寂之地。
在迎接的人里,有人给了他一件弘一大师的遗物,一看竟是自己写给老师的那封“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信。
丰子恺感念恩师,眼看70诞辰在即,他在当地租房,闭门谢客,三个月埋头作画,在此间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三集的70幅画稿,此时离弘一大师圆寂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为了能和之前两集画册的形式相同,丰子恺一时苦于无人能够替画稿配写诗文。
几经辗转,才将画稿送往香港,请精通佛学的叶恭绰先生配写。
曾有人劝他放弃,丰子恺只是微微一笑,又转身为画作奔走而去。
建国后,丰子恺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开始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绘制。
但当时国内有一些人把佛教当作封建迷信看待,画集已经不能在国内出版,就连绘制工作也不便公开;丰子恺只得随时选材作画,陆续寄到新加坡,委托广洽法师出版。
1960年夏天,丰子恺画好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80幅画稿,但就像上面说的,画稿的内容被认为是迷信的,已经不能公开出版,他给在新加坡的广洽法师写信说:“近来常感两事遗憾:其一,弘公八十冥寿,原拟作护生画第四集八十幅刊。今材料已有,而出版困难。只得从缓实行……”
广洽法师立即给丰子恺回信,表示可在海外募款出版。
丰子恺在欣慰之余,全力作画,并请朱幼兰居士题字后寄交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出版。
层层阻挠,依旧击不跨丰子恺的决心。

到了弘一大师的90岁诞辰,丰子恺已提前完成了90幅的画作,这一集由虞愚居士配文。恰巧的是,一年之后“文革”爆发,再晚点,早已无机会绘制。
有人说这是天遂人愿,只有丰子恺知道,有弘一法师的遗愿加持,一切都会是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万万没想到,丰子恺成了批斗对象。
无论遭遇了什么身心上的折磨,乐观的丰子恺一直瞒着家人,报喜不报忧。
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看到父亲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田野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之后,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女儿去了自己的住处,女儿在那个破旧的牛棚草屋里,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枕头边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后来因为环境的恶劣和非人的折磨,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因为这样他的病好不了,就可以继续留在家里、继续作画了。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六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所以才拼命画的吧。
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也担心造反派随时来家里搜查,就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1973年,丰子恺终于画完了“护生画集”第六集的100幅画;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委托给朱幼兰居士保管。
1975年,丰子恺与世长辞,未能见到六集“护生画集”全部出版。

1978 年,与丰子恺失去联系多年的广洽法师来到上海,本以为“护生画集”的第六集会遗憾缺失,却没想到丰子恺早已将第六卷的稿暗自完成,而丰已去世3年了。
广洽法师跪在丰子恺灵前,老泪纵横,为丰超度祷告,深念故人。
随后,广洽法师将第六集的画稿和诗文带到了新加坡出版。这时丰子恺信守了半个世纪的约定,如愿以偿。
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生几经沉浮,世事几度沧桑;但丰子恺却始终抱守诺言,践行了对恩师“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承诺。
他把一件事,就这么做了一辈子。

护生画集节选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是俞平伯对丰子恺的评价。
在女儿的回忆里,丰子恺不仅教他们平等待人,还教他们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小至蚂蚁。
本来我踩死一只蚂蚁不当一回事,有一回被他看见了,他连忙阻止我,说:“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妈妈要哭了。”
此后,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孩子们像交通警那样劝请行人绕道行走。
长大后孩子们才知道这叫做“护生”。
丰子恺是佛教徒。但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点不一样。
他劝孩子们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讲什么“积德”、“报应”,也不是为了要保护世间的蚂蚁,而是为了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一脚踩死数百只蚂蚁,将来这颗心发展起来,便会变成侵略者,去虐杀无辜的老百姓。
这样的人情味,在他的画里,笔笔皆是,红绿相映。

作家安·兰德在《源泉》里写过一句话:“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丰老的画作便传达着这样的理念:人要像小孩一样,怀有一颗善良纯真之心,看待世间万物,才会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