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681 10
2017-11-01
国债还是美元——货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一、现代货币历史

根据考古和历史记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之后被金属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增加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不便于携带,最终被“信用货币”取代。古代也也不是没有信用货币,比如宋代的交子,明朝的纸钞。但信用货币的“信用”主体是发行者,商人的信用有限,流通有限。古代ZF发行信用货币只是为了财政需要,最终都以丧失信用告终。

现代货币起源于英国。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演变成为英国中央银行(央行)。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兑换黄金的比价固定,用黄金储备来保证信用。此时的信用货币称为“金本位”货币,后来也有国家采用“银本位”(美国、日本、中国等)。中国现在之所以把货币经营企业称之为“银行”,而不是“金行”,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货币采用银本位。显然,“本位”是指信用货币的定价标准。

不过,中央银行仍然是银行,货币只能存贷和兑换金银,除此之外不会把货币给任何人,也包括ZF。这就造成ZF不能随意印钞,财政不足只能借,到期还要还本付息,甚至借钱还需要国会批准。其好处是货币的信用得到保证。这种货币发行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因此,我们把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作为现代货币的历史起点。

二战以后,各国货币以美元为“本位”,美元仍然是金本位。各国黄金在美国存储,贸易用美元结算。其好处是各国贸易结算时不需要长途运输大量黄金。由于是1945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决定,这一世界货币体系又被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来由于美国持续贸易逆差,导致美国本身的黄金储备不断下降,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这一体系结束。在此之后,“金本位”成为历史。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尽管美元不再是“金本位”,但美元仍然作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外汇储备),用于贸易结算。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对黄金比价不变,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也就固定不变,称之为“固定汇率”。金本位结束之后,各国可以采用国际货币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本国货币汇率上浮有利于进口,下浮有利于出口。因此,浮动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平衡。

显然,现代货币脱离金本位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脱离金本位后的信用货币也被称为“法定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1 10:05:34
二、现代货币发行原理

现代货币最初采用金(银)本位,货币需要用金银从银行换出来。货币数量与金银数量相等,除了携带方便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但货币数量可以通过银行的存贷行为放大,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现代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在市场中流通的根本原因。金银从央行兑换出来的货币,被称之为“基础货币”。银行通过存贷对基础货币的放大倍数,被称之为“货币乘数”。

银行在贷出一笔货币时,比如贷出100万,记账为某人借出100万,存入100万。此时,银行存款增加了100万。不考虑纸币,通过贷款存入的这100万,无论怎么使用也只是在各个银行之间流通。除了贷款银行有一笔借据,各银行总的可用存款数量仍然是增加了100万。这100万当然可以继续贷出,重复上述过程。也就是说,银行依靠金银兑换出的基础货币,通过存贷行为,可以无限制发行货币。

当然,银行不会无限制发行货币,因为存贷款需要付利息,到期要结算。银行没有无限期存款,也不会有无限期贷款,存贷款到期都要求还本付息。到期还不上的贷款,银行称之为坏账。银行坏账多了,还不上存款就会倒闭。因此,银行贷款还要考虑坏账风险。大批银行破产倒闭会引起经济危机,现代货币历史上就经济危机不断。

货币脱离金本位后,货币发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基础货币来源。另一个是货币价值标准。

1.基础货币来源是用国债代替黄金。

“国债”是中央ZF的债务,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国债有利息,每一期国债到期都要还本付息,但可以借新债还旧债。还未到期的剩余国债总和称为“国债余额”。

国债与其它债务不同点在于其不可清算,任何人都不能要求中央ZF清算债务。事实上,美元脱离金本位之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就依赖于国债。有些国家的基础货币依赖美元,用美元代替黄金,本质上是依赖美国国债。

2.货币价值标准是用商品代替黄金。

金本位货币的价值标准是黄金(单一商品)。金本位之后,货币的价值标准是一组商品。主要有三个指标:

GDP平减指数。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代表国内所有产品价格变动率。
生产价格指数(PPI)。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率。
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商品价格变动率。CPI是主要指标。

在现实中,各国均要求CPI>0,CPI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两个季度CPI<0视为经济衰退。CPI上限多少没有标准。限于各国ZF的经验,大致要求 0<CPI<10%。

根据货币发行原理,纠缠货币应当发行多少没有意义。因为CPI固定的话,货币需要多少由市场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1 10:07:04
三、债务货币

从货币发行原理来看,央行购买国债相当于财政向央行借出货币,所以央行释放的基础货币是借出来的;在商业银行贷款的货币扩张中,每一笔贷款增加相同数量存款,所以“货币乘数”导致的货币增加,仍然是借出来的。因此,法定货币可称之为“债务货币”——货币都是借出来的,有多少货币,就有多少债务,货币量 = 债务量。归还货币,完全把债务清理干净,市场中将无货币可用。

货币量多少的指标并非货币发行数量,而是CPI(价格指数)。因此,谈论货币总量多少没有意义。同样,因为货币量等于债务量,谈论债务总量多少也没有意义。市场经济发展,货币总量就需要增加,债务也会同步增加。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货币和债务总量也就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

如果说债务多了有金融风险,那等于说货币多了有金融风险一样,没有意义。但实际上,内部金融风险主要是国债发行过少的原因。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增发国债。国债与其它债务不同点在于其不可清算性,其数量限制条件只有货币信用。为了保持国债价值,只需要控制价格指数和汇率。为了控制汇率,还需要足够的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不足时有来自于外部的金融风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外汇储备不足,汇率剧烈波动引起。

再说,从债务总量来看,市场需求的货币总量不变,债务总量就不变。货币总量不变条件下,增加国债数量,就可以减少市场中其他债务数量,从而降低市场中债务清算风险。其原理是,增加国债数量 = 增加货币数量——央行提高利率和存准率降低货币乘数——银行减少贷出货币数量 = 减少市场债务数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1 10:08:52
四、国债发行

国债由财政赤字产生。赤字表示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此时需要财政发行国债来弥补收入不足,平衡赤字。国债余额是历年发行和偿还后的剩余国债。根据前文所述,国债是货币发行的关键一环,并非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越少越好。从货币发展历史来看,国债是用来代替黄金,作为货币发行基础。

国债发行量多少合适,并无现成的理论。欧洲曾要求各国国债余额不大于GDP的60%,也没有什么理论根据。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是为了统一欧洲各国货币,建立欧元区。但欧元区建立以后并没有统一发行的国债(公债),只有原来各国的“国债”。此时,各国的“国债”相对于欧元区变成了地方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市场经济会产生商品过剩,商品过剩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举例说明:

假设:社会总资本是10万亿元。商品全部是服务产品,10万亿资本全部用于发工资。商品总价值应当是总资本加上总利润,假设利润是1万亿,商品总价值为10+1 = 11万亿。

根据假设,总工资等于总资本 = 10万亿,只能购买10万亿商品,出现1万亿商品过剩。过剩产品处理方式:

1.商品降价销售。问题是商品降价之后资本没有利润,会关闭企业,导致市场经济无法运行。现实中表现为失业率上升,甚至经济危机。

2.ZF对资本收税增加工资。问题同上,资本没有利润。

3.过剩商品出口。问题是本国的产品应当为本国服务,否则本国就成了外国剥削对象。长期来看,国际贸易应当平衡。

解决方法:ZF发行国债,用销售国债获得的货币购买过剩商品。在上例中,ZF应发行1万亿国债。经济循环运行,国债就需要不断增加,否则就会产生过剩。

从上述例子也可以看出,如果不发行国债,将会迫使资本出口过剩商品来实现利润。从英国开始,各先发国家到处抢夺殖民地,用来倾销过剩商品。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惜发动“鸦片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抢夺殖民地,以输出过剩商品。

现在没有殖民地来倾销过剩商品。国债发行量过少,资本为了获得利润,仍然会尽量将过剩商品出口,导致净出口增加。或者将资本投向国外,导致本国投资下降,经济发展放缓。汇率浮动解决不了净出口问题。这也正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净出口居高不下,但汇率却不升反降;资本大量流出,经济发展持续放缓。

因此,国债增加值应当看净出口,以国际贸易平衡为准则。另外,对于货币输出国(比如美国),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国债,否则本国将会出现商品过剩。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这个原因:商品过剩导致实体经济不赚钱,资本都去炒房地产和金融投机,最后崩盘。随着美国国债大幅增加,经济随之好转。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法定货币来说,只要经济正常发展,货币维持正常信用,国债余额本身的多少并没有限制。对于ZF来说,国债并非真实“债务”,而是发行法定货币,为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服务的收入,同时也是经济调控的手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3 10:18:59
五、国债的价值储藏功能

使用国债发行货币,分离了金银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

实际上,“自古以来”信用货币就不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古代不用说,现代货币中价值最稳定的英镑美元也同样贬值。因此笼统说“货币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并不正确。要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必须是能相对于信用货币升值的商品,比如:国债、黄金、土地、古董、稀缺自然资源。古代主要价值储藏商品:商业国是金银,农业国是土地。

货币长期贬值,有利于货币流通。持有金银货币,会倾向于储藏。持有易贬值纸币(电子货币),会倾向于消费。货币贬值可以看成是使用货币的一种代价:产品交易方便的代价。这种方便由谁提供,谁就要收取费用。由ZF提供,ZF就应该收取费用。因此可以这样来看,货币贬值是ZF发行货币收取的费用。不断发行增加的国债,就可以看成是这笔费用。要想储藏价值,请收藏国债。

美国国债的储藏价值与黄金相似。100年前,黄金20美元/盎司,现在是1000美元/盎司。黄金投资的复利4%,与这一百年来美国国债的平均利率差不多。

货币脱离金本位,最主要的一点是更换了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从单一商品(黄金),更换为一组消费商品,其指标是消费价格指数CPI。CPI=0 时,货币名义价值符合价值标准。但是,从货币脱离金本位后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为保证就业,货币名义价值不是围绕商品价值变化,而是长期贬值(CPI>0)。

以黄金作为货币价值标准的话,根据美国的历史,经济长期运行的结果是 国债=黄金,而不是 货币=黄金。那么,以消费品作为货币价值标准,也应该相同:国债=消费品。更严谨的表述应为,国债与消费品比价固定不变:

国债价格/消费品价格 = 常数。

国债与消费品比价固定不变,则要求国债收益率与CPI相等:

国债收益率 = CPI。

黄金作为价值标准时,央行通过买卖黄金来保证价值标准。消费品作为价值标准时,央行却不能买卖消费品。不过,央行可以买卖国债来保证价值标准: 国债收益率=CPI。

因此,有“国债收益率与CPI相等”这个标准,央行购买国债所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也就有了制约,不会过多或过少。

——————————————
本节提出新观点:国债收益率=CPI。 解决了两个理论问题:1.CPI应该多少? 2.央行应该购买多少国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6 18:05:52
六、货币循环与货币库

市场经济的运行可以看成:

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无限循环。

其中商品为,

1.在实体经济中,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消费。
2.在虚拟经济中,证券、金银、土地等。

货币流动如流水。水从高向低流动。货币也同样,从价值高地流向价值低地。

生产——价值低地。
消费——价值高地。

货币从消费流向生产。货币循环动力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体经济的货币流动循环:

消费者——〉销售者——〉生产者——〉劳动者——〉消费者。

要想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需要水库等水利设施。同样,要想货币得到有效利用,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货币库。

货币库:央行、商业银行、其它存贷款金融机构。

央行虽然名义上发行新货币,但实际并非如此。实际上央行购买国债,盈利要上缴财政,真正向市场货币循环中注入新货币的是财政。央行的金融职能仍然和商业银行一样,是存贷款,起到平稳货币流动的货币总库作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