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还是美元——货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一、现代货币历史
根据考古和历史记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之后被金属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增加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不便于携带,最终被“信用货币”取代。古代也也不是没有信用货币,比如宋代的交子,明朝的纸钞。但信用货币的“信用”主体是发行者,商人的信用有限,流通有限。古代ZF发行信用货币只是为了财政需要,最终都以丧失信用告终。
现代货币起源于英国。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演变成为英国中央银行(央行)。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兑换黄金的比价固定,用黄金储备来保证信用。此时的信用货币称为“金本位”货币,后来也有国家采用“银本位”(美国、日本、中国等)。中国现在之所以把货币经营企业称之为“银行”,而不是“金行”,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货币采用银本位。显然,“本位”是指信用货币的定价标准。
不过,中央银行仍然是银行,货币只能存贷和兑换金银,除此之外不会把货币给任何人,也包括ZF。这就造成ZF不能随意印钞,财政不足只能借,到期还要还本付息,甚至借钱还需要国会批准。其好处是货币的信用得到保证。这种货币发行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因此,我们把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作为现代货币的历史起点。
二战以后,各国货币以美元为“本位”,美元仍然是金本位。各国黄金在美国存储,贸易用美元结算。其好处是各国贸易结算时不需要长途运输大量黄金。由于是1945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决定,这一世界货币体系又被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来由于美国持续贸易逆差,导致美国本身的黄金储备不断下降,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这一体系结束。在此之后,“金本位”成为历史。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尽管美元不再是“金本位”,但美元仍然作为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外汇储备),用于贸易结算。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对黄金比价不变,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汇率)也就固定不变,称之为“固定汇率”。金本位结束之后,各国可以采用国际货币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本国货币汇率上浮有利于进口,下浮有利于出口。因此,浮动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平衡。
显然,现代货币脱离金本位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脱离金本位后的信用货币也被称为“法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