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85 6
2005-12-14
<P ><FONT size=3>我不知道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那些想尽一切办法提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小时内的工作量的行为究竟应该是算作增加劳动强度还是提高劳动效率。因为增加劳动强度这一块是算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里面的,而如果从概念出发,由于工人们的效率提高了,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减少了,那又应该算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但是这样的效率提高并不是通过技术革新,而是通过强迫工人像机器一般一刻不停的劳动得来的。所以就讨论不清楚了。请大家帮帮忙啊!谢啦!</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14 23:10:00
  这里如果8小时保持不变,就是相对剩余价值,但是泰勒制度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福特制度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5 02:01:00

第一:在概念上“必要劳动时间”区分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讨论上必须在词语的逻辑上保持内涵和外延的一致。

第二:方便解释先建立数学三维坐标O(X、Y、Z),X表示时间轴,Y表示劳动量,Z表示生产产品量。

1,曲线L表示XY轴上劳动强度,它的斜率率K>1时说明单位时间内的劳动量在提高,这样算“提高8小时内的工作量的行为算作增加劳动强度”是正确的。

2,曲线的L1表示YZ轴的劳动效率,它的斜率K1>1,说明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了。所以“8小时内的工作量的行为算作提高劳动效率”也是正确的。

3,现在的逻辑是要明白YZ轴曲线关系。一般来说,Y与Z是成正比关系(一般是非线性关系)。这里要运用的是相关性分析了。

第三:“效率提高并不是通过技术革新,而是通过强迫工人像机器一般一刻不停的劳动得来的”结论是错误的。 你的主要逻辑矛盾是没明白“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成正比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5 22:20:00

这里的效率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效率提高等同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09:26:00
你这儿的效率指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还是单位劳动量生产的产品量?一般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后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16 19:54:00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成正比关系。 ??

这个……可以解释一下吗?多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