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的教程是张元鹏著的《微观经济学》和朱善利著的《微观经济学》可能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材。
其主要的理论如下:
第一、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只有需求曲线,因此可以设其总收益为TR=P(Q)×Q;
第二,垄断者生产成本TC是Q的函数TC=C(Q);
那么,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变成:TL=TR-TC=P(Q)×Q-C(Q);
取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MR-MC=P(Q)+dP/dQ×Q-MC=0
从而得到MC= P(Q)+dP/dQ×Q=P(Q)[1+(Q/P)×(dP/dQ)]= P(1- 1/Ed)
由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MC=MR,有P(1- 1/Ed)=MC=MR (1)
由于厂商对于需求曲线的估计不太好掌握,即MR不好掌握,那么垄断厂商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来确定价格。即P=MC/(1- 1/Ed)
关于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of monopoly power),它测度任一厂商对于市场垄断程度的一种指标方式。表示为:L=(P-MC)/P。
勒纳指数值介于0与1之间,(包括0与1)。我们知道,在市场达到均衡时,若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那么市场垄断程度为0,此时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若P与MC的差值越大,那么生产者剩余越大,表示其它厂商在该市场上的出入越困难,那么就是说市场的垄断程度越大,即勒纳指数越大,垄断程度越大。
当价格高出边际成本很多,以致勒指数接近于1时,市场近乎完全垄断。
由上面(1)式和勒纳指数的定义,还可以推导出:L=1/Ed
因此Ed的取值在1到无穷大之间,不会小于1。如果小于1的话,由勒纳指数的公式,勒纳指数会大于1,这种情况,除非P小于0,或者MC<0,而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