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95 1
2009-11-06

猴子「援交」經濟學
生存有道

·
2009-11-05
·
中國時報
·
【蔡鵑如/綜合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2081+112009110500155,00.html
人類是懂得商業交易的動物,而研究發現,跟人類關係密切的猴子也頗有經濟天分。

 動物學家研究猴群的經濟行為模式,發現印尼的長尾獼猴會從事「援交」,南非長尾黑顎猴則因能拿到蘋果,身分地位也跟著三級跳。


 學者指出,動物不會以言語協商,也無法締約,但牠們經常交換貨物和勞務。研究猴子交配行為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動物學家古莫(Michael D. Gumert)表示,這可稱之為「大自然經濟」。


 美元是國際貿易市場的主要通貨,「清理門面」服務,則是靈長類的代表貨幣。猴子越常接受群居夥伴順毛、抓蝨子,代表牠在同類中越富有。


 古莫待在印尼叢林廿個月,研究常尾獼猴群居行為,並觀察其「交配市場」後發現,公猴努力為母猴抓蟲洗臉順毛,報酬就是可以嘿咻,一小時四次,而且母猴一試成主顧,之後不太可能再跟其他公猴交配。如果公猴市場供過於求,公猴性交易的代價就會提高,清理門面服務的「匯率」,會隨供給與需求改變。公猴奇貨可居的地區,只要為母猴梳理毛髮八分鐘即可,但若競爭激烈,公猴得工作十六分鐘才能一親芳澤。


 而性不是叢林裡唯一可以交易的東西。猴群中有新生兒報到,雌長尾獼猴會排排站,幫猴媽媽清理門面,只為了抱一抱初生小猴。


 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諾伊(Nonald Noe)及漢默斯坦(Peter Hammerstein),創造出「生物市場理論」(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以解釋靈長類動物的互惠行為和不成文交易。該理論主張,商品與交易對象的價值隨供給而變動。古莫的發現則和兩人的研究不謀而合。


 叢林市場與人類資本市場一樣,供需才是主宰。諾伊的弟子賽西兒.傅如圖(Cecile Fruteau)發現,群居的南非長尾黑顎猴中地位卑微的雌猴接受訓練後,為群猴打開了蘋果盒,地位也瞬間水漲船高,其他猴子對她巴結有加。


 令研究人員更驚嘆的是,儘管動物世界婦沒有一套表面上的體系,但和人類系出同源的靈長類動物對於勞務與商品,卻有與生俱來的概念。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猴群中無形的協商與交易,意味著「強者生存」的老調不見得正確,改為「合作才能生存」似乎更恰當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7 07:08:21
哦,经济学就是这么来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