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74 132
2009-11-09
钱老问温总理的一个问题,让中国教育尴尬无比        98岁的老人离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索空间。 钱学森当年的归国,是一段惊险的传奇。美国当时的海军次长金布尔称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事实上,钱学森的能 量远胜于5个师,他的贡献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两弹一星"以及中国的航天事业,都重重叠叠地烙着钱学森的名字--这的确是一段更惊人的传奇,一个积贫 积弱的农业国,一个火柴、铁钉、肥皂都要仰仗进口的"洋火""洋钉""洋胰子"的国度,居然就在以钱学森为首的几位归国科学家的智慧之光照耀下,捧出了 "两弹一星",让世界震惊。 这样的钱学森,未必需要堆叠在他头上的各种伟大的头衔和赞誉。他自订过"七不准则",包括"不题词、不写序、不兼荣誉性职务、不进任何名人录……"那么,怎样才是对钱学森最好的怀念呢? 四年前,缠绵病榻的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恺切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九旬老翁钱学森在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时候,毫不留情:"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钱学森所指,从本质上说,是当今高等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缺失。 钱学森曾说,他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美国的大学教育,敢于挑战权威,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创见,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竞争气氛。难道在建国60年之后,还要仰仗西方教育来培养中国的顶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吗?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身边读初三的女儿就在无奈地背诵着钱老所不齿的"标准答案",而中国无数的孩子与此同时就在这样的背诵中,走向钱学森所担心的"对知识没有兴趣"、丧失"独特的、创新的"能力。 在科学的领域里人人平等。然而,在中国的学校,老师永远是不可挑战的绝对权威,学习就是模仿,独立思考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小学作文,春天一定是美丽的,不能是疾病盛行的;中学作文,节日一定是欢庆的,不能是疲惫的;读硕读博,就是跟着导师亦步亦趋。 这样的教育,还能培养出钱学森吗? 德高望重如钱学森,这样的忧虑表达过多次,仍然无法撼动应试教育,这成了老人晚年的一块心病,更是一代人的悲哀。 如今,大师逝去,要说后辈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莫过于治愈让他念兹在兹的这块"心病",解决中国科学发展的教育瓶颈;莫过于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而不是惟剩仰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2 16:30: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2 16:36:28
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2 17:14:42
楼主当头棒喝:以前就是愤青的屁一下教育制度,而现在却有所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2 17:39:11
如今大学成了大众教育,那我们的精英教育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2 19:19:33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