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思考
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其原因有三: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又培养出了多少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科学领域里的世界大奖,我国都还是空白;而诺贝尔奖总数的70%(约600名)都分布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里。第三,高等教育问题丛生,群众议论纷纷,强烈要求改革。
在我看来,中国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一些教育改革,还不能说是涉及教育本质问题的改革。联合国教科卫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中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学步民主的开端,可惜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梁启超先生是戊戌变法的先锋人物之一,110年前他在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时痛切地说:“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对照起来看我国30年来教育改革走过的路,我觉得是很相似的,其原因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源的改革。
那么,什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源问题呢?
所谓本源,是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教育的本源是指影响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大学教育的本源问题有三个:
首先是大学的理念问题。世界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纽曼是19世纪倡导自由教育的第一人。他在《大学理念》中提出,“大学应该为自由教育而设,大学应该提供普遍性和完整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化的教育。”
涉及大学理念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培养人才?中国与西方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根本区别是,西方讲成长,中国讲塑造。成长的理念是以自然主义教育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的志趣和选择权,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个性、知识和智力。所谓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原材料,放到统一的生产流水线上,按照一个标准的模具和加工程序,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产品。其结果就导致我们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关于大学的体制问题。
中国大学的体制是高度集权制,也可称作大一统体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0多年过去了,实际情况怎样呢?不仅没有放权,而且统管得越来越严重了。大家都看到,教育部直属大学由23所扩大到76所,每年推出的各类教育工程越来越多,教育工程就是计划,教育工程越多,教育的计划性越强,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是以计划经济和工程思维指导全国的教育工作。这样一种大一统的教育体制,几乎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把持着一切教育的决策与管理权,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三是关于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探望“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先生,征求他对“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可是钱老却谈到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忧虑。他说,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年以后,钱学森先生又感言,中国长远发展上我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这几年来,我一直关注国家和大学对此做何反应。几年过去,我彻底失望了,因为没有人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是在探讨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完全理解偏了。
因此可以说,在大学理念、大学体制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上,我国至今仍然处于误区。如何进行改革?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为深化改革打下思想基础。康德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幼稚状态。”我痛切地感到,我国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教育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应当从哪里改革,由谁来改革?甚至对教育改革存在误解。
第二在中央的领导下,成立一个教育改革指导小组,邀请国内外开明的、思想前卫的教育专家和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士参加,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和切实推动全国教育系统的改革。
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教育需要发展,但发展不能替代改革,必须借助外力,改革的主题和突破口就是教育体制。
为此,我想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国家应该放宽对高等院校办学的限制,让社会资金加入到高校建设中去,动员社会力量加快本国教育的建设。
2、加大大学研究项目的自主性,让各大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国家的指令性强制要求。
3、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全民趋向性,而不是过去的单纯精英教育,国家应该考虑让更多的公民接受教育。对于教育投入不应该仅仅集中在北大和清华这些重点建设的院校,毕竟支撑起国民经济大厦的不可能只是那一小批“精英”。
4、国家对于国内研究环境和就业环境的改善绝对不能放松,各种软、硬件的建设必须能跟上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最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避免大力培养的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