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认识,不难得出结论,当各级经济控制中心完全被真正的人所占据时,当社会价值风尚被这部分人所引导时,计划经济也会运行良好,人性自私论也会不攻自破。更进一步,厚黑之人的统治地盘会逐渐缩小,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遭到人们的嘲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鉴于利己主义价值观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潜意识,其转变将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市场经济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调节方式之一。市场经济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商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在哲学意义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但毕竟两者间还有手段上的区别。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激发新的需要,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来达到。新产品或服务可能满足了想入非非的需要(例如水晶棺材、丰乳减肥之类),也可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如自行车、洗衣机;可能浪费能源,也可能节约能源,如太阳能利用技术。降低成本一方面意味着降低工资,加大劳动强度,从而增强剥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精打细算,改进生产流程和技术,节约能源和物资。如果调控得当,则市场经济仍有可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利他主义者还是稀缺资源时,将其配置到调控位置上,将利己动力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上,并进而引导市场机制参与者的价值观转变,逐渐扩大计划机制的范围,这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的渐进之道,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曾经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试图实行无货币的纯计划经济,一厢情愿地设想每一个人都会勤奋工作,并为集体节约开支,于是取消货币,取消个人一切私有财产,不进行经济核算,即所谓“肉烂在锅里”。结果,一些人偷懒,一些人多吃多占,一些人无病呻吟,一些人小病大养,纵然其中有若干一心为公的人士,也难敌四面八方的瓦解力量。毫不奇怪,这些试验纷纷以失败告终。
当然,计划经济并非意味着一切指令都来自某个集权的中央,而是来自计划机制参与者的协调,其决策主体可能很多,决策过程也许较长,但决策的执行则可能迅速而且周到。民主决策形成的计划容易调动起参与者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作对照借鉴。与通过竞争的市场协调机制相比,计划协调机制应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道理很简单,市场协调的各方相互保密,大量时间花费在虚假信息的制造和对信息真实性的判别上;即使信息真实性得到验证,竞争各方还可能争相扩大生产规模,力图战胜对手,最终造成大量生产资源闲置。同时,由于竞争各方争夺市场,一半以上的费用花在广告、营销网络、包装等对消费者无意义的事情上,并且造成大量商品停滞在商场、库房,降低流通了效率。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今后进行大规模、长时间、多环节计划协调的可能性事实上大大增加了。只要每一个计划、生产、流通各环节上的人都是利他主义者,则全社会的利益毫无疑问能够最大化。到那一天,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过上舒适但不奢侈的生活,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到二天,其余时间可以进行学习、研究、创作、交流、旅行、锻炼、娱乐,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亲胜一家,世界人口可能持续下降至10-20亿人,能源主要依靠可再生的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能,物资可以多次回收再用。这样,人类社会就能进入一个可持续的理想社会。
--------------------------------------------------------------------------------
[1]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41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