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小猪]一直回避我的问题,
[愚蠢小猪]自己的《秦桧经济学Vs岳飞经济学》被批得站不住脚了
——就搬出了韩德强。
[愚蠢小猪]不知道,其实韩德强还不如他呢。
早就被[议宣]批得体无完肤了。还好意说?
指望韩德强这样的人来批张五常?笑话!
韩德强自己《经济学》都还没入门——难怪张五常要骂“愤青”。
——还是请看韩德强的水平吧!看看他是怎么被批得无力回嘴吧!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14819
非典型韩德强(之一)——不要把什么社会问题都归结于《经济学》
文章提交者:议宣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韩德强前不久写了一部《萨谬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
(详见:http://www.pen123.net.cn/readxrcon.asp?WDLSH=36417)
但是,其开篇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就存在一个明显的谬误:
根本没搞清楚萨谬尔森《经济学》的应用范围,
而把本部应该《经济学》承担的社会责任,统统归罪于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不是不能批判,但是要批判首先就要弄懂其话语体系。
象韩德强这样的批判,是缺乏科学基础的。
韩德强试图在批判萨谬尔森《经济学》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套包罗万象社会经济现象的“竞争经济学”,更是力所不能及了。
从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就不再有人抱这种幻想了,
而是更扎实地用科学方法,建立更专门的学科。
萨谬尔森《经济学》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全部。
韩德强靠批它来建立自己包罗万象的经济学,
那就像一个门外汉要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一样,学术上是很不扎实的。
如果韩德强要有什么不明白的,
可以问问王小东嘛,至少王小东是学数学的出身。
不要把什么社会问题都归结于《经济学》
[议宣] 于 2002-12-20 14:47:03发表
有些人试图通过把“道德”因素加入“经济学”,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是很荒谬的。把社会问题都归结于《经济学》,实质上是在回避政治问题。
我以前说过:经济学有其适用范围。
西方经济学,将社会经济分成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大部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的是“私人部门经济学”。
而《财政学》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
今天一些人批判的“市场”、“经济人”问题,都属于“私人部门经济学”。
其实,是因为这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如果真的了解了,这些根本用不着批判。
“公共部门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认识到了“市场缺陷”。
认识到了“经济人”解决不了公共财货的问题。
人家不但早就承认了,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你批的什么大劲?
《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起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更不只是《经济学》一门。
比如:西方社会的政治问题就需要《政治学》来解决;
西方社会的道德问题则需要有《伦理学》来解决。
那种试图通过把“道德”因素加入“经济学”的做法,是违背科学方法的。
甚至于,就是有意回避政治问题。
西方的“新右派”就试图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政治领域
——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
而中国一些“假左派”在方法论这一点上,是与西方的“新右派”完全一致的。
“假左派”本质上是“形左实右”的,
都是用经济代替政治,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实现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搞个“一大二公”,就实现社会主义了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把一切社会问题归结于《经济学》是行不通的。
——请不要用经济问题掩盖政治问题、不要用经济学加道德,来代替政治学。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14491
驳韩德强(之二)——关于经济学的“效率”的概念
文章提交者:议宣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韩德强在《经济学是什么?》中大批特批“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是稀缺与效率”
但是,却根本没有弄清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
这也难怪,只要看看他书的标题——《萨谬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
就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是什么?不过是一本经济学本科入门的教科书而已。
在这种教科书中,象“经济学的双重主题”这样的问题,
只是让学生当教条来记住的,而不是让来讨论的,当然不会深入解释。
韩德强翻翻萨谬尔森的《经济学》就想理解“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就想批西方经济学?
那简直就象读了两天《千字文》、《三字经》就敢批判儒家思想一样。
韩德强的胆子更大,甚至说自己也能写《新三字经》(竞争经济学),
认为自己可以开创新儒家思想了。
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不牢固,但是绝不是看看教科书就能理解的。
教科书是让人学来应用的,而不是搞理论研究和批判的。
现在论坛上虽然有很多人在讨论中总爱引用萨谬尔森的《经济学》,
但这并不表明这本书是多么权威。
相反,引用萨谬尔森的《经济学》往往是用来证明对手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
——连萨谬尔森的《经济学》这么基础的东西都没有学好。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这种教科书中,是不会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来龙去脉的,
真要搞经济学理论研究,韩德强选错了工具。
还是举数学的例子吧:
就算一个人学会了所有代数、高等数学,他也不可能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因为搞歌德巴赫猜想研究,需要“数论”,一般数学教科书中是不讲的。
包括最严密的数学,其理论基础也是不稳固的,
但那绝不是从一般的教科书中能理解到的。
《集合论》的教科书中,是不会讲“罗素悖论”的。
韩德强在批“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是稀缺与效率”之前,
应该多看些其他经济学的理论书籍。
药搞理论研究,至少要看些大师的原著(翻译的也行呀),看教科书不行。
就象要理解儒家思想,至少读读四书五经,不能靠启蒙读物。
要搞儒家理论研究,至少要看看当代、历代大儒对四书五经的注述。
例如前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经济学方法论、认识论丛书,就很不错。
不能光拿萨谬尔森的《经济学》说事儿。
韩德强,你也别怪我说的太重了,好像谁欠了我七八十吊钱似的。
总之最好不要受“说不”的影响。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14491
关于经济学的“效率”的概念 。
[议宣] 于 2003-01-14 11:50:20发表
论坛上什么叫“效率”?
用最少的贴子数和字节数说明问题,说服对方,统一认识,就是“效率”。
如果有人认为,上贴数多,跟贴多,口水贴多,争吵多,是“效率”;
如果有人认为,一天上两三个不止所云的贴子,占着论坛灌水,是“效率”;
那也就没必要谈什么经济学的“效率”了。
经济学的效率是什么?说通俗一些,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国家)范围内的公司或私人。
就是要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
社会(国家)这个“范围”十分重要,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
如果把这个范围缩小到一个公司(比如微软)之内,那就不是宏观经济学了。
公司的“效率”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此可以采取压低工资,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等手段。
但是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公司、一个个人。
一个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妨碍了其他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无效率”了。
相反,所有的公司和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化(*),才是“有效率”,
微软垄断,自己是赚钱了,可是垄断的高价格早已经造成别人受损了,
怎么能说有效率呢?
但是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制裁微软,反而支持微软呢?
这就要谈到,不能把经济学“效率”的范围扩大到国家之间。
虽然一些国际贸易理论也鼓吹“双赢”的国家间“效率”高调,
但实际在国际上,国家在住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是不会顾及他国的利益最大化的,甚至就是要遏制他国的利益。
微软垄断在美国国内可能会造成“无效率”,
但在国际上却能带来更到的利益,两相抵消是“正”利益,当然不会制裁它。
“效率”有其特定内涵,也有特定的主体范围。不能乱用,
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争吵个没完。
一些人总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效率”,殊不知马克思也讲“效率”,
而且马克思的“效率”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率”没有太大区别。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产品相对过程”,就是在批判“无效率”。
一边是大量产品卖不出去,一边是多数人卖不起,不是“无效率”是什么?
(详见我以前的《坚持“劳动价值论”,还是坚持“剩余价值论”》一贴)
另外,“效率”是指“经济效率”,而不能等同于“办大事”。
有人以计划经济时期办成的种种大事,来证明计划经济有效率,是错误的。
计划经济下,可以最大限度低集中人力、物力办一件大事,
但并不说明这件大事办的很有“经济效率”,不表明没有人力、物力的浪费。
能“办大事”,说明的是社会的行政组织力量,而不是“经济效率”。
尽管马克思认为“计划经济”有“效率”,但指的主要也不是“行政组织力量”。
在奴隶社会,可以修建大金字塔,但经济上有效率吗?
埃及法老的行政组织力量也很强大,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有“经济效率”吗?
(*)判断所有的公司和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标准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正是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任何一方的境况改善,都不会不使另一方境况恶化。
如果一方的境况改善可以同时使另一方境况也得到改善,
这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改进被称之为帕累托改进。
以微软通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微软进一步发展,就会使别人受损,
那么此时微软就已经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了,社会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了;
如果微软进一步发展,还能使别人也进一步发展,
那么此时微软就还没有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社会也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此时微软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帕累托改进”。
再举一个工资的例子:
如果老板现在的利润为10元,如果老板“再”赚1分钱,工人就会受损1分钱;
那么10元的利润就是老板的利益最大化,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老板就不该“再”多赚1分钱,不应破坏这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反,如果老板再多赚1分钱,工人也会多得1分钱,
那么就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需要“帕累托改进”。
直到达到老板“再”多赚1分钱,工人就会受损1分钱的状态。
只不过,马克思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
老板1分钱也别赚,赚1分钱,工人都会受损。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614080
驳韩德强(之三)——不着边际的《什么是货币?》
文章提交者:议宣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韩德强的《萨谬尔森<经济学>批判》一书中,
除了在对经济学大的把握上存在严重谬误之外,
在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论述中更是不着边际,不知所云。
这里只举他的《什么是货币?》一章来说明。
(详见:http://www.pen123.net.cn/readxrcon.asp?WDLSH=43175)
货币是经济学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之一,
如果对此都说不清楚,其他的也就根本不用去看了。
韩德强上来就指责萨谬尔森“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这一定义是:
“这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刚懂事的孩子就知道货币可以交换各种物品,
也可能知道货币可能会变得不值钱。”
这首先就暴露了韩德强对经济学中货币概念发展历史的无知。
只要稍有经济学理论常识的,就一定知道:
萨谬尔森对货币本质的定义是“名目主义”的。
而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本质观,历史上分为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两大派别。
我不知道韩德强如何看待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不是也等于什么也没说?
马克思的定义是: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用以表示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特殊商品,是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我可以告诉韩德强,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金属主义”的。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不知道韩德强能否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定义。
金属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就是贵金属,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金属内容。
它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是由金属的价值决定的。
名目主义的基本论点是:货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是由国家权威规定的,
是一种票据,一种符号。
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
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
所谓“计算货币”,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
它表现为一种计算单位。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可以作为现在交易之用,
也可以作为贮藏财富之用。
凯恩斯对货币本质和职能的分析,被后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所接受。
同时又由于他们认为研究货币本质和职能问题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此,后来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一般不再论及,凯恩斯为此划了一个句号。
萨谬尔森《经济学》就是沿用凯恩斯对货币的定义。
不了解这段经济学中货币本质定义的历史变迁,
韩德强凭什么断定别人“等于什么也没说”?
货币本质“金属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凯恩斯“名目主义”为此划了一个句号。
这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理论”上争论的结果,而是经济现实决定的。
凯恩斯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纸币变成不与黄金、白银贵金属挂钩的“不可兑换纸币”,
再也不是马克思定义的“货币(贵金属)符号”的纸币了。
此后,“名目主义”就不再只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现实的经济现象了。
经济学要作为一种科学,就必须直面这种经济现象。
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也注意到通货膨胀的危害,
甚至也曾有个别学派提出要恢复金本位制。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有限的黄金白银储藏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恢复“金属主义”是不可能的。
经济学家只能抛弃货币本质的争论,转而进行更加深入的货币数量理论研究,
对凯恩斯的政策主张进行修正。提出各种控制货币供应,稳定物价的主张。
韩德强重新挑起关于货币本质的争论,也不是绝对不可以,
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可是韩德强在“什么是货币?什么是暴发户?
什么叫‘破财免灾’、‘升官发财’?为什么西方福利社会面临解体?
什么是社会动荡?”的口号之后,
并没有任何有关货币数量的具体讨论,更不要说提出具体措施了。
只有“美元、日元、欧元,或者人民币、卢布、肯尼亚元,
或者金币、银币、贝壳,或者五铢钱、刀币、宋通元宝”一通胡侃了。
就冲他这一通乱举例,我怀疑
——韩德强恐怕连萨谬尔森《经济学》这本入门教科书都没有看懂。
否则也不会把金属货币、名义货币,外币混在一起呀?
否则至少也能对“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狭义货币”、“广义货币”,M0、M1……之类的基本概念有所提及呀?
可是这些都没有!只有:
“货币实际上是人与人在相互合作与冲突形成的
思想、力量与利益格局的数字化表达”这一不着边际的含糊定义。
韩德强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
比如,用来定义胡联网上的论坛?哈哈。
这种论述能对解释经济显现有什么作用?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韩德强说要批判萨谬尔森《经济学》,
却提到《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
这好像是属于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是《经济学》的内容吧?
韩德强说要批判萨谬尔森《经济学》
却根本没有提到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共给的问题,很奇怪呀?
至于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
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等的货币数量理论,就更是没影了。
我很怀疑韩德强是不是认真看过萨谬尔森《经济学》,
就韩德强这样的“学者”,还批判呢?
要是本科生,恐怕连期中考试都及不了格!
批萨谬尔森《经济学》,谈《什么是货币》,不提货币数量,
却扯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美国(日本、欧洲各国也同样)各大公司纷纷关闭本国工厂,
将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工人的低工资来提高利润。”
扯到:“盖茨实际上是暴发户。虽然他原来也出身富贵家庭,
但盖茨家族及其原有交往圈子的社会影响力
远远不足以支撑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扯到:“普通俄罗斯人立刻一贫如洗,
而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则将庞大的国家资产据为己有,
形成七大财团,重新实现了力量格局和利益格局的一致。”
扯到:“对于力量格局决定利益格局的奥秘,
蒋介石和上海的投机商们早就心照不宣。
蒋介石每年发行高额利息的国债,靠欠新债还旧债来支撑财政,
政府债务越来越沉重。”
扯到:“美元狂跌必将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力量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巨大动荡,
货币的本质由此也将更加为人们所认识。”
韩德强,I服了U!
你可以让一个认真学习过萨谬尔森《经济学》的在校本科生看看
你上述那一通宏论,到底“超范围”多少?跑题又多远?
或者让一个学经济的帮你总结一下,你那短短的几百字,跨了多少门课程?
你要真是对那些门课程有一点儿了解的话,
也不会都把他们都塞到《什么是货币》这一个标题下。
韩德强真可以称的上是“非典型经济学家”了。
最后我在多说两句,
韩德强的《萨谬尔森<经济学>批判》在网上一登出来,我就看了,
前面《不要把什么社会问题都归结于<经济学>》、
《关于经济学的“效率”的概念》就是针对他这本书写的,
只不过没有点明罢了。我本不是一个喜欢把事情做绝的人。
但是如果有人只顾自己,一味地“做秀”,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结果只能是这样。
(全文完)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6-1-29 10:40: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