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7-12-12 22:15:01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21:33
不是你发明的就正确了?
明明是重复计算了,谁说都没用,用哪种方法都是重复计算了。你要是解释不了,那 ...
冒昧问一句,您是学经济专业出身吗?本人是通过国家考试的经济师。您理论实践经验均不足。我们似乎差太多了。您敢自报一下自己的学历或职称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2 22:18:51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21:28
计提本身当然不花钱,就像记账本身不花钱一样,这个还需要说吗?关键你说的是“不花钱的成本”,既然是成 ...
我说的稍有财务经济知识就能懂,但是您不懂,只能说您知识还需要增加。去学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2 22:20:07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2 22:04
您不认为正确并不意味不正确,我也不是解释不了,解释够多了。但是您固化了,自以为是,知识少就是不行, ...
你根本就解释不了嘛,还有什么嘴硬的?设备的增加值作为最终产品已经计入了GDP,你否认得了吗?而设备的价值(包括曾作为最终产品被计入GDP的增加值)在使用即耗费中又以折旧的形式被计入了GDP,你否认得了吗?
所以,不管你用哪种方法来计算,都是重复计入了GDP。你根本就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你再嘴硬也解释不了。所以,还是知趣点,乖乖承认自己无知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8:20:05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22:20
你根本就解释不了嘛,还有什么嘴硬的?设备的增加值作为最终产品已经计入了GDP,你否认得了吗?而设备的价 ...
有一家企业,三个月的情况,成本总价值增加值完全一致。
第一个月:增加值为:
劳动者报酬10万元,生产税净额10万元,营业盈余20万元,折旧10万元,共50万元。
第二个月:折旧没有进成本,这样计算的增加值为:
劳动者报酬10万元,生产税净额10万元,营业盈余30万元,折旧0万元,共50万元。
第三个月:发现第二个月折旧没有进成本将之补进成本,这样计算的增加值为:
劳动者报酬10万元,生产税净额10万元,营业盈余10万元,折旧20万元,共50万元。

看明白了吗?折旧到底是不是新增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8:28:11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21:28
计提本身当然不花钱,就像记账本身不花钱一样,这个还需要说吗?关键你说的是“不花钱的成本”,既然是成 ...
计提本身当然不花钱,就像记账本身不花钱一样,这个还需要说吗?关键你说的是“不花钱的成本”,既然是成本,哪有不花钱的?经营之前花钱也是花钱,你不能说不花钱。

折旧就是不花钱的成本,您见过有购买折旧的吗?固定资产是花钱了,可那不是折旧。
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折旧您可别分不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8:32:28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22:20
你根本就解释不了嘛,还有什么嘴硬的?设备的增加值作为最终产品已经计入了GDP,你否认得了吗?而设备的价 ...
这个回答又一次暴露了您的知识水平。
您为什么不敢回答您的学历或职称是什么?有什么可隐瞒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9:19:20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2 22:15
冒昧问一句,您是学经济专业出身吗?本人是通过国家考试的经济师。您理论实践经验均不足。我们似乎差太多 ...
“通过国家考试的经济师”,不就是一个只会从概念到概念、从本本到本本的经济师吗?研究了几十年GDP,连其中的重复计算都看不出来,连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都搞不懂,研究经济学对你来说真的太奢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9:33:57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09:19
“通过国家考试的经济师”,不就是一个只会从概念到概念、从本本到本本的经济师吗?研究了几十年GDP,连其 ...
还是不敢直接回答您的学历或职称。
把没有重复计算说成有重复计算——这只是您自己的错误见解。
GDP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这是每年都要计算的,不是纯理论。要是有重复计算早就被发现了。

支出法是根据最终产品的价值对GDP进行核算;
生产法是根据总产出与中间投入之差对GDP进行核算;
收入法是根据收入(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收入,生产税净额——ZF收入,营业盈余与折旧——企业收入)进行核算。
三种核算办法的GDP相等,不计算折旧增加值就少了一块,还重复,真是无知者无畏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9:51:28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08:20
有一家企业,三个月的情况,成本总价值增加值完全一致。
第一个月:增加值为:
劳动者报酬10万元,生产 ...
你先把GDP规定为新增价值,然后通过计算,证明计入GDP的都是新增价值,这在逻辑上就叫做循环论证,明白吗?

什么叫新增价值,我们可以以中间产品来说明。因为中间产品在原生产企业中作为最终产品已经计入GDP了,所以,用中间产品生产出的产品的总价值中,要把中间产品的价值(旧价值)予以扣除。也就是说GDP只反映经济活动中的新增价值。
看明白了吗?这才是对GDP是新增价值的证明。

但是,GDP的概念只分析了中间产品,却没有分析固定资产折旧,从而导致了在折旧上的重复计算。
假设有三家企业,A企业在第一年为B企业生产出100万元的原材料,作为B企业的中间产品。假设A企业自己所用的原材料全都来自于自然,没有发生任何中间产品的费用,所以它的100万元产品全部计入第一年的GDP。
B企业购买了A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后,在第二年生产出了200万元的设备。其中,100万元的原材料作为中间产品在上一年度已经计入GDP了,为了避免重复,便不再作为增加值计入GDP。剩余的100万元作为B企业的增加值计入第二年的GDP。
第三年,C企业购买了B企业的200万元设备开始生产(其他与固定资产无关的部分可以不予讨论)。按照比例分析,这200万元的设备有100万元来自于A企业第一年的增加值,另100万元来自于B企业第二年的增加值,并且,这200万元已经分别计入了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增加值。因此,这200万元的设备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算作“新增价值”,因而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计入GDP。
然而,按照GDP的规定,这200万元的设备却可以以折旧的形式再次计入GDP。
看明白了吗?折旧是“新增价值”吗?这不是重复计算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09:57:17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08:28
计提本身当然不花钱,就像记账本身不花钱一样,这个还需要说吗?关键你说的是“不花钱的成本”,既然是成 ...
“不花钱”不等于“不花钱的成本”,你不明白吗?折旧是计提以前花过钱的成本,而不是计提不花钱的成本。
如果你连这么简单的连小学生都能区分的语言表达也区分不了,那么国家的经济师也是太贬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20:35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09:33
还是不敢直接回答您的学历或职称。
把没有重复计算说成有重复计算——这只是您自己的错误见解。
GDP在很 ...
三种计算方法都没有扣除折旧,当然计算结果都一样。
有没有重复计算不是由使用的国家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来证明的。在日心说之前,相信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国家还少吗?时间还短吗?这就能证明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就是正确的吗?

所以,你有本事就对我103楼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证明折旧并没有重复计算。证明不了却不承认有重复计算,只能证明你的无知已经固化了,证明你根本不适合搞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21:36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09:51
你先把GDP规定为新增价值,然后通过计算,证明计入GDP的都是新增价值,这在逻辑上就叫做循环论证,明白吗 ...
还算不错,有了点进步,第一第二没毛病。
第三毛病来了。
我们就以第三为例看看折旧是不是重复计算。
C企业购买了200万元的设备,假设可用10年,每年提取折旧费用20万元。

该企业生产的当年结果假设如下:产值200万元,原材料100万元,税20万元,营业盈余60万元,折旧20万元。
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200(产值)-100(原材料)=100万元,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20(税)+60(营业盈余)+20(折旧)=100万元(折旧不算是不是少了20万?不平衡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下一年不提折旧了。折旧为0,
数据如下:产值200万元,原材料100万元,税20万元,营业盈余80万元,折旧0万元。
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200(产值)-100(原材料)=100万元,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20(税)+80(营业盈余)+0(折旧)=100万元。
折旧的提取只是使营业盈余减少相应数额,您明白了吗?不提折旧营业盈余增加,提折旧营业盈余减少。
您明白我总是这样写(营业盈余+折旧)了吗?为什么要加括号,它们合在一起是企业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23:53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0:20
三种计算方法都没有扣除折旧,当然计算结果都一样。
有没有重复计算不是由使用的国家多少、使用时间的长 ...
103楼的分析已经完成,在审核中。第一第二对,第三错。重点内容就是告诉您如何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30:49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09:57
“不花钱”不等于“不花钱的成本”,你不明白吗?折旧是计提以前花过钱的成本,而不是计提不花钱的成本。 ...
成本都是指当期的您不知道吗?
折旧进入成本当期不用花钱您不明白?
您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您会计知识不足,听不懂会计语言。

折旧就是不花钱的成本,不是购买固定资产不花钱,是不用购买折旧花钱。
您别把固定资产购买——那是形成资产不是进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那是进入成本,搞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38:19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2 12:59
既然你的提供量有低价的限制,那么你的提供量与供给量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设某种商品的低价为15元,在这 ...
为什么价格P为纵轴数量Q为横轴?(这是我的研究,供您参考)
西方经济学的PQ坐标系,将价格P作为纵轴,将数量Q作为横轴。一般而言,在坐标系中横轴是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可是西方经济学的PQ坐标系为什么将自变量价格P作为纵轴将因变量数量Q作为横轴呢?
这个问题有无数人问,但是没有人给出原因,只是说从马歇尔开始就那样了,以后一直那样。至于马歇尔为什么那样规定,马歇尔并没有说。
于是这就成了谜。
但是这个谜突然被笔者一下子揭开了。
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我们日常习惯怎么说价格?怎么说数量?价格高价格低价格上升价格下降,数量多数量少数量增加数量减少。
只有将纵轴定为价格P轴,才能表示价格P有高有低能升能降;只有将横轴定为数量Q轴,才能表示数量Q有多有少能增能减。
马歇尔先生只不过是遵从了人们日常的习惯罢了。马歇尔认为这样的图像让人们看起来更自然些也更容易理解。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了照顾人们的这个习惯,只好放弃那个横坐标轴是自变量纵坐标轴是因变量的习惯了。
马歇尔这么做是对还是错?笔者认为马歇尔是对的,是一个天才。假设马歇尔将价格作为横轴,想想吧,股市的K线图,那画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0:49:31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0:30
成本都是指当期的您不知道吗?
折旧进入成本当期不用花钱您不明白?
您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您会计知识不 ...
经济学上讲的成本从来不是只指当期花钱的成本,你不知道吗?例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折旧衡量的是企业实际拥有的资本投入分摊在每年的成本。”看清楚没有?固定资产本来就是成本,不折旧也是成本,折旧只是总成本的一种“分摊”而已。因为本身就是成本,所以才可以计入、才可以分摊。如果本身根本就不是成本,你怎么能够计入成本,怎么可以分摊成成本?你理解不了吗?

会计学上有把当期之前花过的钱都不算成本的吗?你拿出证据来!拿不出来你就是冒牌经济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1:10:05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0:38
为什么价格P为纵轴数量Q为横轴?(这是我的研究,供您参考)
西方经济学的PQ坐标系,将价格P作为纵轴,将 ...
这只是你自己的解释,反正马歇尔早已不在了,随便你怎么说都可以,无以为证。至于拿股市K线图来做类比,更是无稽之谈,因为K线图的横坐标是时间,与供给量毫无关系。

而你的解释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自作聪明。因为马歇尔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为了说明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均衡价格才是最终的因变量。当把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合到一起时,均衡也就得到了说明。所以,单独来看不合常理的东西,合到一起反倒是合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1:44:29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1:10
这只是你自己的解释,反正马歇尔早已不在了,随便你怎么说都可以,无以为证。至于拿股市K线图来做类比,更 ...
只是一种解释而已,关键是看说的是否有理。价格是高低不是多少,数量是多少不是高低。

马歇尔错误的恰恰是弄出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和均衡价格,但是您肯定看不出来,还以为是正确的呢。这一点本论坛的王金贵发现的早(先于本人)。

像营业盈余不等于营业利润·(忽略不计生产补贴),您是不会自己知道的。

至于折旧是新增价值您更是不知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1:51:02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0:49
经济学上讲的成本从来不是只指当期花钱的成本,你不知道吗?例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折旧衡量的是企 ...
固定资产本身不是成本(是资产),固定资产折旧才是成本,这是会计制度规定的。这里的成本是会计学的成本,折旧也是会计学的概念。

经济学也有不花钱的成本:机会成本。

千万别把经济学和会计学弄混了。有的经济学概念是以会计学为基础的,有的经济学概念是经济学本身的概念体系。
很容易混淆的,虽然都是一个词,意义那可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2:02:19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1:44
只是一种解释而已,关键是看说的是否有理。价格是高低不是多少,数量是多少不是高低。

马歇尔错误的恰 ...
均衡价格当然有问题。我只是告诉你不要自作聪明,把自己杜撰的东西当做马歇尔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认同马歇尔的东西。而你能够看出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例如,用提供量名词代替供给量名词,就证明供给量有问题了,这不是笑话吗?

说穿了,你的水平也就是这样了,说不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对我所作的证明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加以反驳,除了会说“你不知道”别的都说不出来,就是个黔驴技穷的水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2:12:19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2:02
均衡价格当然有问题。我只是告诉你不要自作聪明,把自己杜撰的东西当做马歇尔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 ...
我已经另写了一篇: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

那回答您的贴子在审核中,不知出来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2:12:52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2:02
均衡价格当然有问题。我只是告诉你不要自作聪明,把自己杜撰的东西当做马歇尔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 ...
我已经另写了一篇: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

那回答您的贴子在审核中,不知出来否?出来了,在106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3:01:43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1:51
固定资产本身不是成本(是资产),固定资产折旧才是成本,这是会计制度规定的。这里的成本是会计学的成本 ...
按照你的逻辑,中间产品也是资产,所以也不是成本了?
事实上,不管是经济学还是会计学,只要钱花出去了,那就是成本,区别只在于是计入当期成本还是分期计入成本的问题。

折旧既是会计学概念,也是经济学概念,指的都是已经花钱的成本按时间进行的分摊,而不是你说的“不花钱的成本”。

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跟我们所讨论的成本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把相对于另一种机会可能减少的收入也叫做成本,所以这并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3:18:27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0:21
还算不错,有了点进步,第一第二没毛病。
第三毛病来了。
我们就以第三为例看看折旧是不是重复计算。
你这还是在用GDP的规定来证明计入GDP的就是新增价值,在逻辑上就是:
大前提:凡计入GDP的就是新增价值;
小前提:折旧是计入GDP的,
结论:折旧是新增价值。
这完全就是一种循环论证。

而我的质疑实际就是:
大前提:凡重复计入GDP的都不是新增价值,
小前提:折旧是重复计入GDP的,
结论:折旧不是新增价值。

再以你的小前提和我的结论为前提,又可推出:
大前提:折旧是计入GDP的,
小前提:折旧不是新增价值,
结论:并非计入GDP的都是新增价值。

也就是说,按照我的质疑,你的大前提本来正是需要证明的,你却用它来否认我的质疑,这不就是一种循环论证吗?所以,你的逻辑水平也就这样了,除了模仿三段论,一点逻辑能力都没有。

“(营业盈余+折旧)了吗?为什么要加括号,它们合在一起是企业收入。”你怎么开始自我否定了,折旧变成企业收入而不是利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3:29:53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3:18
你这还是在用GDP的规定来证明计入GDP的就是新增价值,在逻辑上就是:
大前提:凡计入GDP的就是新增价值; ...
您去阅读一下《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别自己编三段论了,那是您的,不是我的。

(营业盈余+折旧)是现金利润、现金流,也是企业收入(收入法计算的收入)。

打个比方,那是一个人的不同名字,怎么叫都是这个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4:06:42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3:29
您去阅读一下《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别自己编三段论了,那是您的,不是我的。

(营业盈余+折旧) ...
你就不要提你那个《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了,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因为GDP规定折旧要计入GDP,所以你就那个鸡毛当令箭,折旧就是新增价值了,哪怕它是重复计入GDP的也是新增价值。这就是你信奉的真理,毫无自己的头脑!

你说折旧是现金利润,你拿出会计学上明确讲是“现金利润”的规定来,拿不出来就是你自己的杜撰。
你不是喜欢玩弄三段论吗?那你能拿出你的三段论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4:18:46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4:06
你就不要提你那个《为什么折旧是新增价值?》了,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因为GDP规定折旧要计 ...
我那篇文章指出:不计提折旧增加值不变,增加值和折旧没有关系。计提折旧只不过是减少了营业盈余而已。
如果计提折旧,折旧就是新增价值;如果不计提折旧,属于折旧的那部分新增价值就变成营业盈余。

现金利润是本人的定义,指的是人们常说的现金流,我认为现金利润比现金流更清楚明白。
现金利润=现金收入-现金支出,这是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
利润=收入-支出,这是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
您会对比分析吗?看看我的定义是否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4:54:45
石开石 发表于 2017-12-13 14:18
我那篇文章指出:不计提折旧增加值不变,增加值和折旧没有关系。计提折旧只不过是减少了营业盈余而已。
...
那么你用那种会计处理方法来证明折旧是新增价值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按照你的逻辑,我如果多算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就会减少增加值,从而减少盈余;而按照实际计算,就会增加增加值,从而增加盈余,所以中间产品价值也是新增价值了,是不是?
你成天只会玩这种雕虫小技,怎么还敢号称懂逻辑?你给不给你这个经济师丢脸?

我说嘛,什么折旧也是利润纯粹就是你自己的自说自话,自己杜撰的东西还敢说成经济学、会计学的东西?因此,所谓“把利润分给工人就是资本家白白把本金送给工人”也只有你这样的脑袋才能想出来,与全世界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与GDP也没有关系,因为全世界的人除了你以外,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这里的利润还包括了折旧。
所以,你不要以为天只有一个井口大,不要把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就当成了这个世界本来的东西,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远比你的胡思乱想精彩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5:10:50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4:54
那么你用那种会计处理方法来证明折旧是新增价值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按照你的逻辑,我如果多算了中间产品 ...
您多算中间价值那是您算错了,增加值本身没有变,中间价值不会变为增加值。
当然,您如果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利用率降低中间投入,减少中间投入支出,那会使增加值增加——但那不是中间投入变为增加值,只是中间投入减少。

折旧不管您算多少,增加值都不变。增加值与折旧无关。折旧没有,增加值还是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13 15:34:45
wzwswswz 发表于 2017-12-13 14:54
那么你用那种会计处理方法来证明折旧是新增价值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按照你的逻辑,我如果多算了中间产品 ...
我对理论已经到了挑错确真,或者把不清楚的说清楚的阶段了。
您觉得您自己是什么阶段?
连人家说的是什么还不知道的阶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