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7726 14
2005-12-19
本选题由xuqtl提供,已经奖励200元。

分税制是在1994年为了激励地方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但分税制在客观上却刺激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税源(本质上是保护地方财政收入和政绩)而进一步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

请问,如何看待上述现象?如果要实行税制改革,应该如何设计税制,才能既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又尽可能避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21 17:57:00

实际上,应该说是现行的干部任命体制和分税制共同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

现行的干部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趋于短期化,分税制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短期行为的强度。对于任何一个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是维护短期利益的有效措施,这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或者说囚待困境。

如果地方干部是由当地人选举和任命,就必须考虑长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分税制将有助地方之间的谈判和市场开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1 22:14:00

我们版面以前有一篇帖子,是关于西部地区的地方关于几个产业,由不同县政府间开通联系会议的方式来解决地方保护问题。分税制的实行,肯定会激励地方对当地产业的保护行为。但保护行为的出发点在于保护地区的区域经济总量(而不是追求地方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平衡)。明确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可以打开这一难题的入手点。

由于物质流、资金流、人才的流动是有成本的,不是瞬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贸易分工理论下的必须高度专业化的思想并不是完全适用。(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见南京大学梁琦教授的空间经济学的内容)。这个基础为我们在不同的分税制主体之间,例如相同的县政府之间,通过合作的形式,实行不同的产业结构,即能够照顾效率,又可以兼顾总量,满足官员的政绩要求。

所以说,由于分税制的存在,在总量上的驱动,能否在政府间夹起相互合作的桥梁,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1 23:02:00

用垂直结构打破横向隔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09:29:00

现在的情况,似乎只能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讨论如何尽量使分税制的好处大于弊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2 12:00:00

如果单纯考虑分税制对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该项财税制度在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上是极其不合理的。基本上依然延续着行政管理体系特有的决策和执行机制,即权力主导。虽说是执行分税制,但何种税归本级政府,何种税归下级政府,上缴税收以多少比例返还,均是由上级政府决定,这样财权是逐级上移,中央分省,省分市,市分县,县分乡。同时,由于采取分税制,上级政府认为下级政府应该承担本级政府的政府职责,事权则是逐级下分的。地方为了解决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等,只能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个人认为并不单纯是分税制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只是,分税制让这种行为更具备了被选择的合理性。在采取和借鉴某些在他国执行良好的政策时,似乎,往往考虑到这种政策的如果得以顺利运行,则会产生的预期效果,却忘记了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单一发挥作用的。任何可能制度得以运行达到预期的前提可能是,存在着其他相应的制度与之相辅相成 。呵呵。题外话了。就分税制而言,如果仅考虑完善它,似乎平衡财权和事权是关键的选择之一。但正如2楼所说,官员晋升体制是否也需要考虑呢。中午时间,随意说点,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