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仅仅是些例子,其实能做的还有很多。不同的信息还可以进行对比。看看不同的信息提取有什么差距。从国债价格、回购市场、利率互换、期货和现货价格之差、债券收益率与CDS Spread之差都隐含着无风险利率的信息。哪个更可靠?有时,我们需要从不同市场才会获得较全面的信息,如市场流动性状况。UCB就用8个指标来计算流动性指标:3个为下列买卖价差 (1) EUR/USD, EUR/JPY 以及EUR/GBP汇率, (2) Dow Jones EURO STOXX 50指数成分股,(3) on EONIA 1个月和3个月互换利率; 3个为下列收益率与换手率的比率 (4)上述50只成分股,(5)欧元债券市场,(6) 股票期权市场;最后2个为:(7) 经EDF调整后的欧元区高收益债券价差 (8) 欧元区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与回购利率的价差。用这8个指数来衡量是不是比较全面?它们综合反映了市场变化,统计报表肯定做不出来的。所以这次危机过去的这么快,跟中央银行的行动迅速有很大关系,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很发达,为中央银行提供好的工具,全球步调一致,中国虽然反应迟缓,但醒过来的时候也加入全球的救市大军,起了作用。
最后要注意的是,今天我讲的这些其实都是风险中性世界的信息,而我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有什么区别?比如说从期货价格提取对未来的预期,但是期货是不是就等于未来的预期呢?很多人误以为期货价格反映的预期就是现实世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很多决策部门。我们就要澄清这种观点。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两者才相等。在现实世界中,只有当标的资产系统性风险等于0时,两者才相等,否则不等。对于系统性风险为正的标的资产,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是这样的关系,一比对就能发现,当标的资产系统性风险为正的时候,期货价格小于未来的期望值。它们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今天要对未来的现货价格做个预期,预期值肯定要大于标的资产今天的价格,两者的差距就是投资的预期报酬,它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时间报酬,一部分是风险报酬,期货与现货的差异就是时间报酬,未来现货的期望值与期货价格之差风险报酬,期货价格和现实世界中的预期的差距刚好等于风险报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陈蓉和我的论文“期货价格能否预测未来的现货价格?”。远期利率等于即期利率的预期吗?也不是。只有在以国债为记账单位的风险中性世界中两者才会相等。而国债风险中性世界中市场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期又等于现实世界中市场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期与利率风险溢酬因子的乘积。远期汇率也是一样的,也是在这个世界里对未来的预期。还有隐含相关系数,也是这个现实世界的预期乘以一个因子,都一样。同样,我们可以利用上式研究现实世界中市场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及其特点和准确性,以及波动率风险溢酬和时间特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情形下的特征。如果假定风险溢酬是常数,或者能够从其它途径获取风险溢酬,我们就可以得到现实世界中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通过预期值与历史值对比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可以研究预期的形成机制和特点;通过预期与未来已实现值对比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可以研究预期的准确性。而如果能够从其它途径(如调研等)获得现实世界中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我们就可以得到风险溢酬,并研究其时间序列特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情形下的特征。
最后有几点思考,市场虽然也会发生一些错误,但市场在不断发生的错误中逐步走向成熟。市场是最好的试验场。因为我们今天讲的首先是从市场提取信息,市场有个逐步成长的过程,今天就是告诉大家一个成熟的市场是多么重要。市场越完全,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金融创新是市场走向完全的决定因素。特别在中国,要推出融资融券,这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工具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最好武器。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但是美国股市恢复的很快,已经突破11000点了,离最高点14000点也不到30%。所以呢,市场有自我纠正的能力,自我修复功能。我们中国政府,在他们眼里,市场永远是孩子,自己是父母官。带着这样的心态,就永远不相信市场。这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很大不同。
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有:权证市场的信息含量,外汇远期的信息含量,互换市场的信息含量,模拟股指期货的信息含量,利率风险价格,汇率风险价格,波动率风险价格,金融资产价格信息含量与金融危机预警与监测等等。其中有的已经完成,其中大部份在我的个人网站上面都有,如果大家对相关研究感兴趣可以去看。最后做个广告,你们每年有很多西财的学子考到我们那里,我每年也都招西南财大的学生,西南财大的学生综合素质也是相当好的,所以以后欢迎优秀的学子到厦大去念硕士博士,厦大有最漂亮的校园……
最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