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58 5
2009-11-17
最近看到论坛上有不少讨论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贴子,在此也谈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首先应当改革博导队伍,当前国内博导中绝大多数的知识结构已完全不能给予博士生“实质性”的指导,很多学生自身是很勤奋的,但始终找不到好的研究方向或者在研究中遇到问题也只能独自一人苦思瞑想,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极宝贵的时间。为什么博导上了位就下不来?只要稍微查一查,很多博导不要说有什么理论贡献,就连几篇像样的研究论文都没有(有的博导论文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几篇,之后再也没有一篇像样的),怎么就评上了博导,还带博士生,误人子弟!博导队伍应当能上能下,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导”学生。

其次,博士生培养应当全力关注整个学生在读期间的“学习过程”,真正在“过程”上把好每一关,让学生踏踏实实的去学习积累,而不是只去关注学生是否在某某级别刊物发表文章的“科研成果”。当前国内高校往往喜欢用“结果倒逼过程”的办法,以为结果可以逼迫学生把过程做好,但这样做其实是愚蠢、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取得所谓某一特定要求的结果,其办法或渠道是很多的,并不一定需要去踏踏实实地做好过程,尤其是是当前国内“博士生源多样化、社会关系网络化”的情况下,要实现某一结果也许是易如反掌的事。因而,作为一个对学生负责、真正想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高校,应当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期间踏踏实实地去积累学习?而不是集中要求学生发表某级别刊物。众所周知,国外一流大学博士生在读期间是不要求公开发表文章的,学生虽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但有谁会否认他们学生的培养质量呢?中国的博士培养只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上苦下功夫,才可能让我们博士生有内涵、有思想、有益于社会进步。

最后,就是关于博士生的生源问题。国内博士生生源是绝对的多样化,虽然已有几所高校进行了改革,但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仍未改革,“什么人都可以来考个博士”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为什么许多按常理不能考上的人却能轻易的“考上”?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利益纠葛的存在是必然的,如何砍断利益纠葛,我想明确生源的归属是一个好办法,明确不招收在职人员也许能算上是一个“次优”选择(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在职人员中也有一些是想认真学习的人)。
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是改革的基本面应当是明确的,这个基本面就是过程重于结果、实质重于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7 13:49:36
非常赞成 先要严把博导关才成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7 18:36:18
高见!打破高校的绩效评价制度也很重要。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8 13:06:30
赞成,确实是过程重于结果、实质重于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8 16:18:07
博士不招在职人员?
从学校到学校??

只能汗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8 17:38:38
楼主说得确实有道理。不过楼主是否想到过,当前博导队伍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在这种状态下,除了发论文做要求,还有什么更好的让学生努力的办法?所谓的把握好每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每个人都说已经把握好过程了,那么,谁才是真正把握好过程的呢?相比而言,还是有论文要求来得操作性更强,并且,各校规定的权威期刊并非走灰色道路就可发的,还是要花一番工夫的,这个过程也能让博士生真的学到东西。如果你是真正努力研究的,你的博士论文真的有一定的含金量,难道一篇论文都发不出来?
   另外,大家都说国外不以论文做要求,那为什么当前论文数量最多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呢?他们的论文是哪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