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的过程,证监会会关注:报告期的存货余额的合理性;库存是为了销售。多少是合理的?
而是要从源头上来分析
库存与销售出现“不正当”关系,无非是:
1、销售部的预测出了问题,可能是客户原因,也可能是业务员的问题;
2、采购环节出了问题,纯属买多了,或者为了贪便宜多买,或者为了应对旺季或大单备战略库存;
3、质量问题导致库存增加,产品出了问题,材料和成品会出来一大堆的库存;
4、制造环节出问题:超订单生产,不小心做多了——这个原因比较不常见。但也可能出现;
5、库存管理混乱,不晓得家里有多少材料、成品、在制品,买的时候跟着感觉走,脑袋拍的绷绷响。买了用不完;
5、采购下单人为错误,要买人参结果买回来一车“大叁”。填错编码买错料也常有的;
6、仓库没有先进先出,导致存货过期、老化、呆滞,明明账上有库存,可就是不能用;
所以,要让库存和销售保持科学合理的关系,要去看看茶叶蛋里的MRP那篇文章了。
日常,从订单确认抓起,仓库必须有良好的管理做到先进先出,采购必须能在准确的库存基础上,结合生产周期、供应商纳期做好采购计划。质量要把好关,保证材料进来的质量,也要保证产品出去是合格品。扯来扯去,谈到了整个公司的经营了。
所以说:存货管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我们说了一大堆的事前、事中的管理、控制。那事后还有那些分析可以帮助改善,做好监督检查?
1、库龄分析
这是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途径,一般来说,材料库存一个月,两三个月的可能是一次采购多一点,价值不大的。超过3个月的库存,就有问题了。
2、仓库存货分析
仓管员对自己管的物料,要做存货呆滞分析,去找最早入库的时间和对应的数量。对超过1个月的库存,都要填写数量及原因,让销售、采购、生管甚至研发一起去研讨对策。
3、财务的拨备
除了良品,其他都可能是损失,损坏仓、不良仓、借出仓,这有一批的库位的库存是不能用或者是不存在实物的。要勤追、定期清理。做好损坏仓的费用的计提,定期做报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