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 7
2009-11-20
观察家说,奥巴马今天结束的访华之行,是中国官方近年来管控最严的外国领袖访问,奥巴马完全没有机会如两名前任克林顿、布什访华期间那样接触普通中国民众。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教授告诉《华尔街日报》:“奥巴马是个平民主义(populist)政治人物,却没能跟中国老百姓进行任何交流。”
  奥巴马的高级顾问阿克塞罗德声称,这是因为总统的亚洲行程密集,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太短:“克林顿那时来了超过一星期,所以有时间做好些事情、和民众会面,我们这次只来两天半。”
  不过,也有美、中官员与媒体人士透露,奥巴马的行程安排其实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美方希望能充分发挥奥巴马在镜头前的劲爆魅力,要求更多的自由,但中方忧虑自己的领导人会相形失色,因此拒绝了。
  奥巴马前天在上海和大学生的对话,美方原本是希望能办成像美国政治传统中的市政厅(town-hall)集会,让民众现场随意提问、领导人即兴发挥回答,更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够全程实况转播这场对话,但结果是:出席对话会的大学生都是中方精挑细选、经过集训的,以确保学生提问时不会出现“意外”;对话会也没有全国联播,只在一个上海电视台在区域内直播,当晚《新闻联播》有关奥巴马访华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场活动。
  《华盛顿邮报》说,虽然中国各大网站都报道了对话会,过后却纷纷删除奥巴马在会上回答有关中国互联网防火墙与“推客”(Twitter)使用的问题的部分。
  奥巴马其实并没有直接批评中国政府审查互联网,只是从自己竞选期间和出任总统后的经验、感受,强调自己“从来都是一个互联网公开使用的支持者”、“大力支持信息不受管制”,因为批评“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人”,互联网也是公民参与的强大工具,“有助于让世界走到一起”。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昨天在一次吹风会上否认中方刻意限制奥巴马接触中国民众:“奥巴马总统这次访问的行程是双方商定的……我们不想比较布什总统、克林顿总统、奥巴马总统,谁跟老百姓最接近,这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四天国事访问前天结束了,但是美中两国有关言论自由的博弈还在进行。奥巴马离京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媒体《南方周末》独家专访,还给该刊写信表达对自由媒体的支持。
  专访刊发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但是在官方干预下,报道内容在网上传播受到限制。网民能通过《南方周末》的网站,点开扫描成电子版的专访版面,此外其他网站的转帖非常少,或者打不开。《南方周末》也没有将访问放在其网站首页。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昨天成为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议论的话题。据了解,奥巴马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建议下,点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美国在奥巴马访华日期临近时才通知中国要求安排,中国外交部接着通知《南方周末》从广州总部派人上京专访奥巴马。
  从见报的稿件看,这个特别安排的专访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新意,也回避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访谈主要显示奥巴马对中美合作的充分肯定。他说,外界将很快看到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中美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他表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以帮助确保亚洲的繁荣和稳定。唯一可能阻止上述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中美双方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因此中美要进行经济对话、安全对话。
  这篇内容平稳的文章,却受到限制传播。有网民指出,奥巴马没有选择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独挑不时被官方批评的《南方周末》,这说明了奥巴马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表现了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
  奥巴马本次访华被普遍认为“温和”,甚至被批评为“过于忍让”,在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人权课题的表述上太温和。据美联社报道,中国这次未如过去一样,在美国总统访华前释放异见人士,反而在奥巴马在华期间加紧了对维权人士的监视与行动限制。
  不过,谨慎的奥巴马也利用了正式会谈外的机会公开表达美国的立场:一是在上海与青年对话时批评网络审查制度,其次是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奥巴马前天还发给《南方周末》一封信,重申美国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系,又肯定该报对中国重要政策的分析。他说:“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

《纽约时报》引述康乃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普拉沙德的话说,奥巴马访中,他所有露面的场合,北京都把“舞台管理”做得滴水不漏,也就是说,不但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而且整体效果是奥巴马为中国的政治立场背书,中国引起争议的政策如人权和人民币汇率,件件免上台面。

普拉沙德说,中国使了一记妙招,美国本来要提中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造成的风险,结果反过来变成北京突出美国放宽货币政策和保护主义的危险。

奥巴马17日说,中国“过去声明”支持市场对策的汇率。换句话说,他没有征得半句中国会往那个方向走的新承诺。

致于伊朗问题,在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谈制裁,身边的胡锦涛没搭腔,反而说“透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然后补一句说,他已向奥巴马表示,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在一些议题上有歧见,十分正常。

有些专家认为,奥巴马北京之行未必空手而回。双方的五点联合声明就是证明。白宫官员也坚称,此行收获符合预期:和一个新兴经济巨人礼尚往来。中国文明很古老,你到他家里大声嚷嚷,会有反效果。奥巴马在私下会晤和一对一的谈话里提出他的主张。

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说,“我没有指望,而且我以权威立场为总统说出这一点:我们没有认为两天半的中国之行,海水就会分开,一切改观”。

布鲁京斯研究所学者李侃如表示,美国对中国民间的思维方式其实有很大影响力,但主要是间接产生这影响力,“你要是直接说,你们应该学我们这么做,反而会丧失冲击力”。
(综合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仅转述,不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3 16:27:05
审核了这么久,终于发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3 17:19:58
美方态度的忍让,中方的相对强硬,更加让我对美国经济复苏不看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3 18:57:32
回复楼上,个人认为从长期看,美国仍然占据着发展的制高点。而中国没有。
请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短期,经济发展是长期。学过宏观的人应该知道短期增长是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而长期发展只能是依靠技术进步。这是基本常识。看着国内某些不学无术的专家说依靠消费和出口促进发展就觉得可笑又可悲。
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社会公平,破坏环境取得的“发展”,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明显慢于GDP增长速度。而科教兴国更多是停留在纸上。这样的“发展”又有多大可持续性?而中美的科教水平差距有多大不言自明。
上世纪,很多人也曾预言苏联经济要超过美国,苏联80年代陷入困境后,很多人又预测日本会超过美国。但是日本过多注重实用技术,忽视了基础科学研究,依靠出口推动。苏联只重视军工,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两者最终被抛在了后面。而美国其间尽管遭遇危机,仍然引领世界潮流。与其说是其和平演变策略和逼迫日元升值策略收效,不如说是美国有一良好的机制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各尽其能,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保持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呢,和苏联一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明显慢于经济增长,而且即使今天中国总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俄罗斯。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后,百姓生活水平仍在增长,社会依然保持了和谐。
所以中国一些表面的“发展”,没带来实质的进步。
就像文中所说,连这点消息都没勇气公布,又封不住,扭扭捏捏地暗中发些什么不准宣传的文件,我只能说,这样的心态与大国身份不符。
发展不在于刻意提高数据,而是真正惠及人民。中国取得一些进步,但问题仍然很多,认真解决才是正道。宣传成绩会鼓舞国人精神,但是如果只报喜不报忧,整日意淫所谓“G2”,认为自己已经如何如何,挑动盲目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能自欺欺人,最终误国误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3 19:00:20
顶楼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3 19:0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