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667 0
2018-02-09

7.中子星与引力波

2018.2.9

王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百看不厌,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沙皇士兵军大衣的纽扣哪里去了?一个是烟头大小中子星物质的重量与36头亚洲大象的重量相同。

锡纽扣在严寒下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变成灰烬,是否这样我不清楚,因为我的物理化学知识有限。中子星的存在我曾经深信不疑,因为许多媒体都有介绍,最近引力波的报道再次提到中子星我才开始重新审视中子星问题,发现中子星的存在十有八九也是假设。

首先,恒星巨大能量的释放不是来自自身物质的燃烧,或氢——氦聚变,而是来自星际正负电荷交流产生的电子——光子聚变反应和宇宙射线交流引发的氢、氦——光子裂变反应。恒星不会因此萎缩,塌陷成为中子星,核外电子也不会因为引力或压力增加与质子合二而一。

其次,没有物质的偏电荷现象,不会有原子、星球、星系的对偶形成。中子是电中性物质,在电磁世界没有凝聚力,只能与偏电荷的质子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结构。如果整个星球由中子构成,凝聚力来自哪里?如何聚集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通过磁场实现星际物质能量的交流?可见中子星的构想只考虑了引力的可能,没有考虑引力的由来。

我们生活的宇宙是庞大的电磁世界,任何局部系统的形成都与局部的电磁现象密切相关,所以电磁作用力是基本物理作用力。局部的引力来自局部的偏电荷现象和局部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根本就没有不分对象的万有引力!

《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中子的身影,宇宙中也不会中子星存在,更不会发生系统内星球的合二而一。以为两个中子星的合并,或两个黑洞的合并就会产生引力作用的增加,与两个五毛大于一元有什么两样?

传统物理学认为电磁波传递吸引力,其实引力未必通过物质波传递,电磁现象本身就会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

地球的两极是正负电荷相对集中的地方,却是光子相对稀少的地方,因为单电荷不能产生光子,所以寒冷。可见书中的理论未必都是真理。

关于引力波,人类以前一直没有发现,最近好像有所发现,源头却是中子星和黑洞的合并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说是冲击波倒有可能,引力波总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迄今为止,我为故事虚拟的主人公还没有作为主角出现,因为我介绍的都是严肃的科学知识,还是由我承担责任较好。为了艺术性胡编乱造时再启用她们不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