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的角度,沃尔玛是所有供应链的终端,一个沃尔玛超市就是一个琳瑯满目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正象黑洞一样吞噬着几乎所有的产业链,从而在“天天平价”的口号下, 不仅控制了生产者,也控制了消费者。
在中国,“狼来了”的呼喊声更能代表人们对沃尔玛进入中国的共同心理,不同的是,有的人提出要向沃尔玛学习,要打败沃尔玛,有的人提出与狼共舞,与沃尔玛共存,有的担心沃尔玛控制产业链,对中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要把“狼”拒于国门之外。
不管怎样争论,沃尔玛毕竟已经到中国来了,对中国的同待业究竟意味差什么?对中国的产业链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对其在中国的利益相关者究意意味着什么?都需要有人作答
商品链条的最后获益者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从棉农到服装销售的整个链条上,需要经过棉农、收购商、棉花加工商、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衣厂、分销商、零售商等到九个环节之后,才能和消费者见面。而在这个链条上,种植棉花的农民处于最上游,零售商处于最下游。山东鲁棉集团副总经理张共伟认为,目前整个供应链的现状是下游控制上游。
棉花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商品之一。农民种植棉花需要花费种子、人工、农药、化肥等成本,但是棉花不能吃,自己也用不了多少,所以棉花收获以后,除了很小一部分用于自用外,几乎全部用于出售,而出售的价格并不受种植的时候种子、人工、农药、化肥等成本投入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紧俏程度,如果市场非常紧俏,棉花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果市场疲软,价钱就会下跌,农民就只能自认倒霉。
对于棉农来说,市场是什么呢?因为棉花只是一种初级产品,还需要通过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农民所见到的消费者都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是一个一个的棉花收购商——在过去国家要全面控制棉花的收购和存储时,农民都是从地里收来以后直接通过国家委托的供销合作社卖给国家,级别和价格都由国家来确定。1999年棉花收购体制改革以后,国家不再垄断棉花经营,许多的个体户受利益的驱使和棉纺织厂的委托,加入了收购棉花的队伍,农民可以卖给这个小贩,也可以卖给那个小贩,棉花市场就此形成。小贩收购棉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棉花给卖掉,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这个下家就是棉花加工厂或者纺织厂。
棉花加工厂一般是收购、加工和储存棉花的地方。进入加工厂的棉花一般是籽棉,加工成皮棉之后被储存起来,不会马上卖掉,而是要等到棉花收购季节过了以后再向各纺织厂销售棉花,这个时候纺织厂自己收购的棉花用完了,不得不向棉花加工厂购买棉花。这个时候,棉花加工厂就在棉花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上加工、储存的成本,再加上相应的利润,形成了自己的价格。但这时的价格也不由棉花加工厂来决定,而是由国内国际的棉花交易市场价格来决定,如果棉花市场的价格高于棉花加工厂收购、加工和储存的成本,那么棉花加工厂就可以赚取一定的辛苦费,反之则亏。
纺织厂一般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纺纱环节需要直接和棉花打交道,将棉花纺成绵纱以后就要送到织布厂织成布,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很多的纺纱厂和织布厂实际上是合在一起的,但是织布厂需求的纱线相对比较单一,消耗的纱线品种相对比较丰富,自己的纺纱厂生产的纱线不一定满足自身的需求,故而需要将自己生产的纱线拿一部分卖到市场上去,同时从市场上购买一定数量的纱线回来,织成布。
纱线的价格一般由皮棉的价格和纺纱时的加工费用、水电人工费用等等构成,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纱线价格的决定因素还是需求。布匹的价格则是由纱线的价格加上必要的加工费用和水电人工的费用构成,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国界内市场的需求,具体的表现就是印染厂给出的价格。
印染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投资也十分巨大,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故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纺织厂才能设立自己的印染车间,或者相关的投资商独立开设印染厂,同时为多家纺织厂服务。而印染企业实际上也只赚取了一点人工费和必要的利润。
决定印染企业采用什么布料什么染料什么价钱的不是印染厂自己,而是生产服装的企业。生产服装的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因而印染厂也需要派出相应的代表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同时搜集各个市场的信息,灵活反应,及时应对。但是,单个的印染企业派出自己的业务员到全国各地去销售显然不太现实,因为成本实在太高,这就有求于一些专门销售面料的商人。
面料商是链接制衣企业和印染厂的桥梁,一般情况下,一个面料商同时和多家印染厂合作做生意,手里掌握有多种面料,制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面料,只要告知面料商,面料商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应的面料提供给制衣厂选择。
中国大型的制衣企业许多都是和纺纱、织布和洗染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而普通的小型制衣企业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规模都无法和印染企业相比,故而最小的印染厂对许多制衣企业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制衣企业的谈价能力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