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分析很简单而且规范:正因为招聘公司不清楚应聘人所提供的是真文凭还是假文凭(就算文凭是真的,实际中也有可能作假,比如找人代考什么的……)因此,招聘公司只能假设所有人的文凭都为假,因为它无法分辨真与假,它只能对某个职位设一种薪水,无论有无文凭都一样,应聘人也就没有了上大学的必要,最终结果是没有人会去上大学,或者说所有人的文凭都为假,因为要考真文凭需要消耗效用!
就和那个高效率、低效率的论题一样,比如某个大学的文凭卡得很严,并且利用各种形式防伪方法使得造假极其困难,不过要读出这个文凭来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样的话,招聘公司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但是否值得去读这个大学,还是买一个假文凭?取决于读这所大学所花的时间、精力、金钱以及应聘时公司开出的平均工资。如果不计读大学增加的生产与工作能力的提高,则:如果所有的花费小于工作期间所得则值得,否则就去买假文凭……
再谈谈怎么控制假文凭泛滥的方法,可以用行为经济学里面的模型来分析,比如决策树。用它分析一下买假文凭人的动机,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一下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可以遏制这种行为?给出实际生活中的建议!
最后再谈谈假文凭与真文凭之争中的社会福利问题,也就是在招聘公司能够分辨真假与不能分辨真假时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是否值得去进行这些改善使得招聘公司可以分辨出文凭的真假?还是为了整体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予改善为好?再给出结论,结合实际生活来谈谈这种分析的利与弊,我看就差不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