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5.从核聚变是吸热反应悟出的端倪
2018.3.3
我分析元素结构的原因之一是寻觅结构与元素物理化学属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是与熔点、燃点、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让人失望。
为此,我将已知化学元素的熔点全部标注在元素旁边,寻找变化规律,发现每个周期的元素都是经过一个过渡阶段s区,从相对的低熔点迅速过渡到相对的高熔点d区,再经过一个过渡阶段ds区,进入低熔点阶段p区,p区的0族元素和气体元素熔点全部在摄氏零度以下,与我预言的恒星熊熊烈焰之下可能存在低温区间相符。
元素的熔点未必与形成环境完全一致,却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否则何以解释结构类似元素之间熔点的巨大反差?
元素的熔点主要与核外电子的缺失条件有关,与核外电子的相互“补位”,及核外电子共轭有关,形成共性就是客观规律。
元素由不同光子聚变形成,本质是吸热反应,不是放热反应,这点一定要搞清楚。核聚变一旦发生很可能是连续核聚变,直到核聚变的条件消失。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会消耗大量的光子,产生降温效果,而星际正负电荷的供给是有限的,所以连续核聚变可能产生非常低的环境温度,这是形成星球层次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元素结构来看,《元素周期表》各周期右侧的元素结构都比左侧的元素相对完善,熔点却一致性的越来越低,直到摄氏零下数十、上百度。
当然,从第一到第六周期元素的熔点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可能与星球的内部环境有关。
也有相邻元素熔点突然下降又显著回升的现象,如79号元素“金”、80号元素“汞”、81号元素“铊”之间就存在这种现象,属于个例,可能存在特殊原因。
趋势反映规律,各周期元素这种相同的趋势现象一定隐藏客观规律,我认为与核聚变是吸热反应有关,所以提出与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