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和流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农民增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1949——1952年的自由购销体制、1953——1984年的统购统销体制、1985——1997年的购销双轨制等几个阶段。1998年、2001年和2004年后我国继续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但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在其他方面发展速度相比,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在农村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和价格管理、调控方式和决策机制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改革的一些关键时期,造成了粮食改革不断走回头路,未能有效调整农业结构,真正稳定农民的种粮收益。
粮食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向。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粮食价格、储备和国际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粮食购销体制的基本内容,直接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在粮食流通中引入市场机制,增加了粮食流通体系的活力,但是整个粮食购销制度运转地并不理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粮食生产活力,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长,平均达到7.5%,其中1984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由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大丰收的局面,我国的粮食收购机制仓促改变了既定的政策方向,不仅试图减少粮食收购量,而且并不按照既定的价格收购。这种具有随意性的收购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导致1985——1989年粮食生产徘徊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1984——1989年,粮食市场价上涨了78.2%,年均上涨12.2%,各地纷纷爆发“粮价大战”。
粮食市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复杂的。粮食的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如何构筑有效的粮食流通体制,保障粮食安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