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HLM专版
5797 5
2018-03-21
1.ICC是组间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从概念上好理解。但是如果具体化,例如我关注的是集体层面的变量A和个体层面的变量B的交互项A*B对因变量是否有影响,这时候我就有些迷惑那么ICC能否否定交互项存在的意义?

2.另外看到之前的帖子讲述设计效应的问题
设计效应=1 + (average cluster size - 1)*intraclass correlation
这里的average cluster size是指组样本量吗?
假如说ICC没达到标准,但是DEFF>2,那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计算?


3.HLM并没有指标反映多重共线性,一些论文表示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那是否有必要在SPSS中做一下VIF证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单一VIF指标是否足够,还有其他指标可以反映这个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3-22 11:41:49
试回答
1、ICC讨论的是因变量,通常是个体层面变量是否存在组间效应。与跨层交互无关,跨层交互的显著性要看检验分析的显著性及效应量。
2、不了解。
3、看到的资料也是粗浅的用SPSS进行分析,《多层次模式方法论阶层线性模式的关键问题与试解》(温福星,邱皓政,2015)中也提到用中心化的方法来一定程度上缓解共线性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22 11:47:26
补充一下,
问题3,温、邱二人的书中,提到过一路用残差结果,存入spss然后用回归分析共线性的方法,题主可以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20 21:45:54
您怎么处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6 12:54:17
zlgsx 发表于 2018-3-22 11:47
补充一下,
问题3,温、邱二人的书中,提到过一路用残差结果,存入spss然后用回归分析共线性的方法,题主可 ...
我是数据小白,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您:
①如果我单独计算每个二层单位(学校)的VIF值的话,个别变量的值相当高(上百),是说明有多重共线性吗?
②HLM中需要这样分别给每个上层单位计算VIF值吗?
③如果存在多重共线性,怎么解决好呢?我了解到有删除变量、中心化、主成分分析等等,都需要推翻现有的模型重来,还挺麻烦的(也是怪自己没有提前检查,哎)
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1-16 16:29:21
(2)设计效应是可以的,需不需要进行多层次分析。据我所知,ICC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还有包括DEFF大于2,以及理论上的权衡,理论上的权衡比数据更为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