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119 168
2018-03-29
我在《统一经济学的视野》一书中,把认识世界的维度(视角)分成神话宗教信仰的(哲学的早期)、形而上学或思辨的(哲学的中期)、科学的(哲学的晚期)、艺术的、伦理的等,而且我还认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接近于艺术的,而欧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接近于哲学的(从神话、形而上学到科学)。中国文化上溯到老子庄子文章,都是艺术化认识世界,欧美人上溯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著作,都是哲学化认识世界。这两大类文明的世界观是如此的不同,而且各有特色。
我一直想不明白:中国人和欧美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及结果,为啥有如此大的不同?凯迪论坛中关于朱奇《思维高级方法教程》(发本帖前我还没有看到该书)一书的宣传推广帖子中,给了我一个刺激,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因果关系链条:中国人和欧美人的世界观之所以不同,来源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中国人的汉字,就是艺术化世界观的来源;而欧美人的拉丁字母(包括后来的英文字母),就是欧美人哲学化世界观的来源。语言不仅是一面哈哈镜,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定式(套路)。
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中国人和欧美人之间在认识理解上的区别,中国人都是擅长形象思维,从古至今,都离不开打比方;欧美人擅长抽象思维,从古至今,都离不开经验和论证(分析),因此,在现代文明中,他们各自给人类贡献了不同的文化部分,欧美人贡献了现代文明的基础:民主和科学;中国人贡献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观:个人和自然及社会的运行伦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3-29 05:03:01
打个比方说:语言就像一个模具,人就像填料。模具是鸡,倒出来的都是鸡;模具是狗,倒出来的都是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29 05:15:43
当然,我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上述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我只把它看成一个科学假设。
对于批判者,我可以先打这样一个补丁:中国人和欧美人的祖先,肯定是先因为生存需要而产生了言语(口语),然后生产力发展了,才具备产生语言(书面)的。但是一旦产生了语言,这种语言就会反过来强化它的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形成路径依赖,最终形成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会一代一代的继承和流传下来,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文化。没有巨大的社会突变,这种思维定式就不会改变。即使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突变,这种思维定式还会在摇摆中,不断出现反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29 06:01:03
关于中国人艺术化看待世界的视角,我想举鲁迅《藤野先生》中的一个片段,作为例子。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29 06:06:10
中国人艺术化认识世界的视角的一个例子,就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拟人化改造。这种特点,在《老子》、《庄子》中,特别突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29 07:11: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