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214 3
2009-11-28

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临近毕业,西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七名硕士生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合影留念,准备奔赴不同的岗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西藏大学目前在藏语文、藏族绘画、管理等方面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研读硕士学位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追求。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岁末年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由中央教科所各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等系列报告,以全面展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进程。敬请读者关注。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
  综合排名居第29位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
  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
  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
  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
  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
  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
  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
  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
  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3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优势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999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1999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到2007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3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8 17:42:29
看到这个报道,感觉中国是不是又在自己YY??至少我个人不太相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8 19:36:59
再过段时间中国就成第一了!!牛吧!!谁信?靠什么提?靠那些垃圾论文、官僚学者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9 00:42:09
要提高教育竞争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