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然后一步一步组成文章,多么复杂的一个过程,然而其中,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我们的记忆力,却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利用大量的时间来记汉字,却没有时间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就因为这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模式,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如此博大精深。
一个中国大学生成长过程就是,小学、初中记汉字,高中迎接高考,大学学英语记单词。这个过程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这是为什么国人只会模仿而不会发明的主要原因。相反西方国家大部分的文字都是拉丁化,学习和掌握要容易很多,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字,并且拉丁化的文字更有逻辑性。打个比方:你没看过“櫜”这个字,你写不出也读不来,但是英文单词“electroencephalograph ” ,一个美国人虽然没看它,也能发音,可以很接近的拼出这个单词。换句话说就是西方人不用花大量时间来记“字”,因此就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这是为什么西方人发明,而国人模仿的主要原因。这个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解释。
经济需要发展,文化和语言同让也必须改进。就像计算机语言一样(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我们必须明白和承认,语言只是工具,只有简单,强大的工具才能实现目标。
我个人不认为,汉字代表着中国文化,改善语言工具和保留文化是没有任何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