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回暖寻迹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8年第14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4月09日
净息差改善、净利润增速回升、不良贷款企稳,银行业似已熬过寒冬;但回归本源道阻且长,大零售和金融科技转型竞争激烈,如何拓展出差异化经营之路
    中国经济略显企稳之际,伴随着2017年一整年的监管高压,银行业出现了阶段性回暖迹象。图/视觉中国
《财新周刊》 文| 财新记者 武晓蒙
  中国经济略显企稳之际,伴随着2017年一整年的监管高压,银行业出现了阶段性回暖迹象。
  截至2018年4月6日,共有29家A股和H股上市银行披露年报,包括工农中建交5家大行、6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基本可借此一窥银行业现状。
  相比上一年的“捉襟见肘”,2017年银行业暂时走出了“保利润还是保拨备”的两难困境。在净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的安全垫增厚,为应对资管新规、企业去杠杆以及2018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做好准备。
  总体回暖之下,2017年银行业分化凸显。盈利方面,随着市场利率上行,大行净息差走阔;中小行则被动应对资金成本攀升。资产质量方面,大行不良贷款指标下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企稳;农商行不良率持续攀升。
  当强监管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之时,前两年被同业业务所重构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现又回归传统:资产端,规模扩张减速、同业业务压降明显、信贷增速开始高于整体资产增速;负债端,存款被高度重视,“负债为王”成为业内共识。
  原银监会数据显示,至2017年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2017年初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下降45%;同业理财规模及其在银行理财中所占比重连续11个月环比“双降”,较年初减少3.4万亿元,下降51%,资金空转得到一定抑制。
  展望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首就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3月29日,银保监会成立后的首次银行保险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有关银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强化银行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提高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服务能力等重要文件。
  由此可以预期,今年银行业仍将面临监管趋严、货币偏紧和经济复苏动能不稳定等挑战,特别在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影子银行大扩张时代落幕,资金空转、杠杆狂欢将成历史;加之实体经济去杠杆任重道远,难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美联储连续加息的预期,中国市场利率或将持续上行。此时,如何抓住行业回暖时机回归本源、厉行改革,是当前各家银行的首要任务。
  净利润略回暖
  一年前,中国银行( 601988.SH /03988.HK)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该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是1646亿元,同比下降3.67%——这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启动上市以来,首家国有大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实际上,2016年整个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长都十分惨淡,这一情形在2017年呈触底回升之势。
  据财新记者统计,29家上市银行2017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速是6.18%。其中,五大行中除了工商银行( 601398.SH /01398.HK)增长2.8%,其余四家均增长4%以上;2016年9月在H股上市的邮储银行(01658.HK)净利润同比增长20%;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 600036.SH /03968.HK)以13%的净利润增速居可比同业首位。
  大行净利润改善主要得益于净息差扩大。农业银行( 601288.SH /01288.HK)副行长张克秋在业绩会上解释,利润提高主要源于量价齐升。从量来看,2017年农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长9.48%,其中高收益贷款发放额度同比增长10.71%;从价来看,2017年全年平均净息差为2.28%,较上一年高出3个基点(BP)。
 
  中行副行长张青松提到,该行净息差的改善得益于市场利率上升及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国际方面,美元市场利率上升,该行大量以美元记账的资产之收益率持续改善和增长,境外机构息差同比提升13BP;在中国国内,市场利率的上升也不断推升贷款利率。
  财新记者对比除交行外的四大行数据发现,中行净息差1.84%为最低,工行2.22%,农行2.28%,建设银行( 601939.SH /00939.HK)2.21%。但中金公司研报称,中行的全球布局和外币资产正由过去的减分项变成加分项,预计2018年美联储三四次加息将持续推高外币息差,支撑其净息差改善幅度超可比同业。
  2017年市场利率上行对大行和中小行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大行和邮储银行作为市场资金提供方,净利息收入明显提高;中小行作为市场资金融入方,资金成本被迫抬升。此外,中小行因网点和零售客户基础薄弱,被迫提高存款利率,甚至大量使用定价较高的结构性存款揽存,可谓“腹背受敌”。财新记者统计,除四大行、邮储银行、张家港行( 002839.SZ )、无锡银行( 600908.SH )外,其余22家上市银行2017年净息差较2016年均出现下降,其中城商行降幅最大。
  交通银行( 601328.SH /03328.HK)虽被列入大行,却没有大行的资金优势,是五大行中惟一净息差同比下降的银行。2017年9月,交行曾因对批发资金的依赖度增加以及盈利能力下降,被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长期/短期存款评级从A2下调至A3。
  六家披露年报的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全部下降。至2017年末,净息差较高的招行是2.43%、平安银行( 000001.SZ )为2.37%,最低的民生银行( 600016.SH /01988.HK)同比下降36BP,仅1.51%。
  中金公司报告分析,民生银行主要是在市场利率上行环境中,主动负债高占比显著拖累息差。
  对于招行和平安银行的净息差表现,中信银行( 601998.SH /00998.HK)副行长方合英在回答财新记者提问时解释,招行主要是因负债成本较低,零售个人客户的存款多为活期;平安银行主要则是因为资产端的收益率比较高。
  从季度变化趋势看,2017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部分银行净息差开始改善。据中银国际相关测算,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光大银行( 601818.SH /06818.HK)、民生银行等银行四季度净息差环比开始上升,分别较三季度提高5BP、5BP、6BP、1BP、4BP、11BP和10BP,主要原因是负债端结构调整和资产端收益率开始上行。
  此外,多家银行的所得税下降,也贡献了净利润增长。据财新记者统计,目前已发布年报的29家上市银行中,有18家银行的所得税费用同比下降,其中交通银行、江阴银行( 002807.SZ )、宁波银行( 002142.SZ )、盛京银行(02066.HK)的降幅超过30%。这些银行所得税下降的原因,多是投资国债、地方债、公募基金等的免税收入大幅上升。中银国际指出,2017年以来银行对于国债、公募基金投资呈明显上升趋势,“税盾效应”对净利润的正贡献度提升。
  但目前发布年报的29家上市银行中,3家H股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大幅下降。其中,九台农商行(06122.HK)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下降逾30%,该行年报称,除了净息差由之前的2.67%降至2.38%,还因为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准备计提,以及中间业务手续费下降。
  拨备逆势增加
  与一年前“保利润还是保拨备”的两难困境不同,2017年大部分银行在保持利润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了拨备覆盖率。目前已发布年报的29家上市银行中,共有20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一季度拨备覆盖率就一直低于150%的工行,首次回归150%以上。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拨备提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良贷款额上升不多,增速减慢;二是盈利保持稳定。
  在净利润同比增长13%、不良贷款“双降”的同时,招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82个百分点至262.11%。“这说明,相比不良贷款的生成率,拨备计提的力度在加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
  “招行去年不良贷款率、不良生成率、逾期率均开始下降,但这只算是‘大病初愈’,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行业风险尚在暴露中。因此,招行选择审慎经营,计提更充足的拨备。”招行副行长唐志宏在回答财新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一位银行业研究专家告诉财新记者,拨备是可平滑利润波动的工具。“今年计提较多拨备,若未来年份利润下降可进行反哺,利于稳定股价和市场预期。”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财新记者,招行大幅增提拨备的一个原因是,为2018年向金融科技银行转型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
  建行的拨备覆盖率提高20.72个百分点至171.08%。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表示,当前银行业提高拨备,是出于审慎经营要求,应对表外理财进表、企业去杠杆等;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国际新会计准则IFRS9的影响。
  即将出台的资管新规会对银行理财规模造成一定冲击,理财收入预计会下降,将对银行利润产生一定压力;企业去杠杆则会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据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测算,至2017年末,银行表外理财(不含保本理财)收入仅1100余亿元,而银行业整体利润是1.9万亿元,表外理财收入占比不足6%。不过,他提到,过去表外理财实际充当了银行的调表工具。例如,本来银行自持的贷款要计提资本或拨备,放到理财中就省提了部分资本或拨备,因此这部分业务回表也会影响拨备。
  IFRS9对拨备计提的影响是刚性的。中金公司3月初研报提到,2018年执行的IFRS9将带来更保守的不良确认政策,预计上市银行2017年四季度会加大拨备计提力度。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杨荣在研报中提到,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将使用“预期损失法”:相比以往,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确认时间点提前,将导致银行未来的减值准备有一定提升。原因是,目前中国国内大部分银行只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划归不良贷款,并进行减值计提;但新会计准则要求,如果逾期大于30天,则表明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应当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确认损失准备,增加拨备计提。“贷款拨备率较高、不良资产认定严格、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小于100%的银行,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较小,拨备计提增幅相对较小。”
  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大行中的建行之不良贷款确认标准最严格,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之比仅58.5%;工行、农行、中行、交行分别是80.95%、68.56%、81.51%、114.2%。股份制银行中该比值最低的招行是79.6%,不良贷款认定较宽松的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该比值分别是143%和134%。在H股上市的城商行和农商行该比值明显偏高,面临较大的拨备增提压力,如中原银行(01216.HK)高达221%、郑州银行(06196.HK)是171%。
  不过,新会计准则最快于2018年一季度报表时启用,何以很多银行2017年就增提拨备?
  “我们预计2018年、2019年银行的盈利会上行,出于平滑利润的考量,银行会增提拨备;新会计准则虽然从2018年才开始执行,但银行为了平稳过渡,会提前做准备。”前述银行业分析师说。
  不良风险缓释
  原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在1.74%:大行不良率下降明显;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微升;农商行不良率一路攀升。据财新记者统计,目前披露年报的29家银行之不良率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具体看,29家银行中有21家的不良率同比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农业银行,该行2017年末不良率是1.81%,同比下降56BP;A股上市银行中不良率走高的只有民生银行,不良率上升3BP;H股上市银行中有7家银行不良率上升,其中不良率上升较多的是重庆银行(01963.HK)、青岛银行(03866.HK)和九台农商行,分别上升39BP、33BP和32BP。
  从逾期贷款看,过半银行逾期贷款余额下降。大行中,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逾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下降600亿元、122亿元、505亿元、129亿元。“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逾期贷款下降。”建行年报称。
  值得关注的是,农行和招行2017年不良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降”。农行行长赵欢表示,不良“双降”,主要原因在于“控新降旧”。不良贷款新增方面,2017年农行新发生不良率1.26%,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存量不良处置方面,2016年至2017年间,农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000余亿元,其中2017年处置逾1600亿元,处置力度领先同业。
  工行行长谷澍在业绩会上提到,工行不良贷款指标改善,一是因宏观经济改善,二是工行进行了信贷体制改革,由过去顺周期经济环境的信贷政策,调整到同当前经济转型期相适应的信贷政策。此外,他认为,工行不良率下降,不仅是单个指标在下降,而且一些相关指标都在改善,“不良率改善的基础是较坚实的”。
  但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不良暴露压力犹存。例如,重庆银行年报显示,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同比增加55BP;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4.3亿元,主要因煤贸、钢贸、汽车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青岛银行年报提及,因区域经济结构矛盾和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公司类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增加较多的地区是东营和济南。
  公司类不良贷款持续暴露,是大部分上市银行的通病,亦是许多银行提出零售转型的原因之一。平安银行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公司贷款不良率还在攀升,其中小企业不良率居高不下,该行正在逐步消解和退出。
  从3月下旬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看,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考核,在关注规模和增速的基础上,开始兼顾贷款质量。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其中“两控”指,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突出对小微企业贷款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监管导向。
  此外,不良贷款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例如,中信银行年报显示,在整体不良率微降情况下,东北部不良率3.36%,同比提高61BP;从不良贷款增量来讲,环渤海地区增加最多,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运输成本上升,对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形成压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不良贷款经过积极处置,存量不良化解,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压力尚存,部分地区债务风险集中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据财新记者了解,农商行不良贷款仍在持续暴露。不仅新增不良较多,且存在大量贷款分类不实的“水分”——部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被划入正常类贷款,表外还隐藏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
  展望2018年,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在业绩会上表示,银行业需要继续调整信贷结构、加强风险管控、坚持合规经营,将信贷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