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12-1 13:00:57
个人认为国家要扩大内需,前提是必须把基础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否则我有钱也不敢随便的消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3:44:47
帮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4:25:43
哈哈,有道理。
财政收入的来源和使用,调整的空间其实不大,效果也不大。
而且,我国本来就是穷国,人均很低,不到全球的1/2;财政收入本来就低,其中能够分配给国民的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自然是很少。很简单,试想,以2008年6万亿财收来算,即便全部发给国民,人均也不过4000多一点;但是怎么可能全部拿来分呢?每年光是教育经费就接近1万亿,占财收的16%点多。
所以,从财收上作文章考虑扩大内需的空间是很小的。

穷国是基本国情,穷国的消费能力低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穷国更希望更快的发展,那么,积累是很重要的,扩大消费现阶段还要适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的。我们还远远没有发展到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的大规模、群众性、高消费的阶段,高层决策和理论界研究都不应盲目乐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4:35:45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国民的财富积累速度更快(储蓄率比较高)。这种发展势头还可以持续下去。所以我国的消费力将会快速持续增长。
预计,我国在纪念建党百周年时,2020年的GDP可以达到110万亿人民币,届时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可能在5:1左右,那么,美国GDP可能略低于这个数。届时,我国居民的总消费力有可能超过美国。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们只是潜在大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4:44:44
有道理,扩大内需的根本是收入提高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4:49:40
国家现时的经济政策是很正确的。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很有效的。
投资数万亿的政策,是很英明、很果断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远远大于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经济需要投入而手里有有钱,就是这么舒服。
相信,即将做出的逐步扩大消费、扩大工资收入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政策,仍然是适度的,仍然是好的。

很简单,我们一般人可以随意去想象和评论国家的决策,但是身在当家人位置的人却是不会的,他们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钱,有多大能力,能办多大事情和多少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09:17
以为老百姓傻啊? 腰包有钱自然会花。 扩大内需——藏富于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13:42
为什么老百姓不是高速增长经济的受益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25:43
我认为这样做基建还不如吧钱直接发给百姓,但估计发了也拉不动内需。基本保障太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37:27
zhous 发表于 2009-12-1 10:40
我敢肯定地说,你的见解完全正确。希望继续坚持这种独立思考的的好习惯!
中国本无扩大需求之说,西方也只是短暂出现过,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目前的主流理论是讨论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更多地创造增价值,实际是回到了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当然,分配问题也很关键。
现在大多数官员和学者,其实是学了一半西方经济学的半成品,以扩大需求理论为时尚,一时间换地名、公章致富经济学、洪水、地震致富经济学流行起来,房地产拉动经济、低价出口拉动、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等更是成为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主体,实是拾人余唾!
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太低,才是内需不足的根源。这就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原理的体现。
太低的附加值,再加上中国的分配过于两极分化,更加重了内需不足现象。社会保障的不足,也属于分配范畴。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有这二条,也就说明内需求不足是伪问题。真正的问题便是生产效率低下,分配不公。
生产率高了,会不会产能过剩更严重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原理恐怕不能乱用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5:37:31
有点道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04:26
政府和市场,一个管效率,一个管公平,这才是合理分工。现在政府不管公平,想要效率,却又伤害了效率。这仿佛是个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05:53
调整目前的分配结构非常重要,看看那些国企和一些私企,那个差距不是一点点的问题,另外一个我觉得还是中国队民营特别是一些私企的监管力度不够,大家身边也应该有这样的事情,按要求的人均最低保障,在一些私人企业的员工得到了嘛?而且数量还不少呢,好像听说某些事业单位又要增加收入了,而且幅度还比往年高,可以看的到,在中国的现状 只能是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人越来越贫穷,分化现象及其严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14:11
楼主你可能理解错了,你老板让你查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前提下该采取怎样的税收政策的问题,而你可能理解为扩大内需同时却还要进行征税,从而抑制了消费,造成自相矛盾的问题。
其实,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下,政府如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介绍的很清楚。:政府有很多种手段,其中就包括税收手段
楼主你可能理解错了,你老板让你查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前提下该采取怎样的税收政策的问题,而你可能理解为扩大内需同时却还要进行征税,从而抑制了消费,造成自相矛盾的问题。
其实,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下,政府如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介绍的很清楚。:政府有很多种手段,其中就包括税收手段,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宽松的税收政策,如降低各类消费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你可能会问,这样的结果政府的收入不是减少了吗,政府还怎么能再有钱去进行政府投资呢?请注意,政府的资金来源不只是税收一种途径,政府还可以发行债务,此次的4万亿投资当中就包含了通过发行大量政府债券融资得来的资金。当然政府最直接也是最便宜的资金来源就是发行人民币,但是国家具体为这次投资发行了多少,偶就不晓得了。
当然,政府借债影响不影响消费,其实多少还是有影响的,因为如果不发行新货币,社会中流通的资金就不会增加,因此老百姓把钱借给了政府自己能花得钱就少了,但是要知道老百姓买债券的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们的存款(非必需消费资金),即使政府不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将这些资金存在银行了作为保障(这对促进内需毫无作用),因此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影响有限。另一方面,现在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将这些资金拿出来用于政府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里,综合来看,通过政府借债进行投资的结果是 消费+政府投资的总量实际上是增加的,也就是拉动了内需。最后不要忘了,其实政府不可能完全借债,肯定会发行新货币的,因为这是最迅速成本更为便宜的资金来源方式,尽管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但在危机下适当的通货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借债的钱怎么还,当然到最后无非还是通过税收或者发信新货币,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债券到期政府要还钱时,可能经济已经复苏甚至进入黄金时期,这时候政府可以再提高税收水平,降低借款,把国债还清。
因此,这不是伪命题,并不矛盾。
此仅仅为我个人见解,希望能给楼主一些启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19:14
楼主你可能理解错了,你老板让你查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前提下该采取怎样的税收政策的问题,而你可能理解为扩大内需同时却还要进行征税,从而抑制了消费,造成自相矛盾的问题。
其实,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下,政府如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介绍的很清楚。:政府有很多种手段,其中就包括税收手段
楼主你可能理解错了,你老板让你查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前提下该采取怎样的税收政策的问题,而你可能理解为扩大内需同时却还要进行征税,从而抑制了消费,造成自相矛盾的问题。
其实,西方经济学里关于如何在经济不景气下,政府如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介绍的很清楚。:政府有很多种手段,其中就包括税收手段,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宽松的税收政策,如降低各类消费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你可能会问,这样的结果政府的收入不是减少了吗,政府还怎么能再有钱去进行政府投资呢?请注意,政府的资金来源不只是税收一种途径,政府还可以发行债务,此次的4万亿投资当中就包含了通过发行大量政府债券融资得来的资金。当然政府最直接也是最便宜的资金来源就是发行人民币,但是国家具体为这次投资发行了多少,偶就不晓得了。
当然,政府借债影响不影响消费,其实多少还是有影响的,因为如果不发行新货币,社会中流通的资金就不会增加,因此老百姓把钱借给了政府自己能花得钱就少了,但是要知道老百姓买债券的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们的存款(非必需消费资金),即使政府不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将这些资金存在银行了作为保障(这对促进内需毫无作用),因此政府借款对于消费者消费影响存在但有限。另一方面,现在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将这些资金拿出来用于政府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里,综合来看,通过政府借债进行投资的结果是 消费+政府投资的总量实际上是增加的,也就是拉动了内需。最后不要忘了,其实政府不可能完全借债,肯定会发行新货币的,因为这是最迅速成本更为便宜的资金来源方式,尽管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但在危机下适当的通货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借债的钱怎么还,当然到最后无非还是通过税收或者发信新货币,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债券到期政府要还钱时,可能经济已经复苏甚至进入黄金时期,这时候政府可以再提高税收水平,降低借款,把国债还清。
此仅仅为我个人见解,希望能给楼主一些启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20:49
72# yingq135
一语中的啊。。。可是自由市场未必只有公平一个问题啊,比如说西方国家的滞胀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26:42
哈哈,有道理。
财政收入的来源和使用,调整的空间其实不大,效果也不大。
而且,我国本来就是穷国,人均很低,不到全球的1/2;财政收入本来就低,其中能够分配给国民的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自然是很少。很简单,试想,以2008年6万亿财收来算,即便全部发给国民,人均也不过4000多一点;但是怎么可能全部拿来分呢?每年光是教育经费支出就接近1万亿,占财收的16%点多。
所以,从财收上作文章考虑扩大内需的空间是很小的。

穷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穷国的消费能力低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穷国更希望更快的发展,那么,积累是很重要的,扩大消费现阶段还要适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的。我们还远远没有发展到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的大规模、群众性、高消费的阶段,高层决策和理论界研究都不应盲目乐观。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民的收入增长也很快,国民的财富积累速度更快(储蓄率比较高),近30年来,几乎每过10年,居民储蓄总额后面就要加一个0。这种发展势头还可以持续下去。我国的消费力增长的速度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的。
预计,我国在纪念建党百周年时,2020年的GDP可以达到110万亿人民币,届时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可能在5:1左右,那么,美国GDP可能略低于这个数。届时,我国居民的总消费力有可能超过美国。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们只是潜在大市场。

国家现时的经济政策是很正确的。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很有效的。
投资数万亿的政策,是很英明、很果断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远远大于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经济需要投入而手里又有钱,就是这么舒服。
相信,即将做出的逐步扩大消费、扩大工资收入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政策,仍然是适度的,仍然是好的。
很简单,我们一般人可以随意去想象和评论国家的决策,但是身在国家当家人位置的人却是不会的,他们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钱,有多大力量,能办多大事情和多少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31:19
在国外买房子也许是投资 在国内大多像我这样的穷人则是一种消费,国人只是消费不起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33:56
要是房价没那么高的话,居民会有钱来消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34:42
政府的需求管理作用也有一定的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46:55
仅一套房子就能让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忙活好几十年的,再加上养老这个问题,老百姓拿什么去消费,如果政府能把老百姓的住房、养老等问题解决了,那么居民消费肯定能上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53:53
消费函数中重要的变量是:收入、财富
收入是流量概念,对老百姓来说可理解为工资吧。GDP(收入法)=工资+折旧+税+利润。工资/GDP我国约16%吧,美国是58%。国内折旧/GDP很高,是因为高投资。
财富是存量概念,对老百姓来说可理解为土地、房产、股权等各种产权。目前土地、国企都是国有的。按陈志武的说法,3/4的财富集中在ZF手中。中国国企为什么热衷于高投资,因为不分红(分红的对象是你吗?),账上的现金只好去投资了。

如何提高收入,对策是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劳动要素回报率。
如何分配财富,则就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了。或许是成立国家权益中心,或许是其他更激进的措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56:52
政府的意思是你们老百姓都不会消费,我把你们的钱给qiang过来,替你们花,同时告诉你们,要谢谢我给你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要不你们早饿死了,jian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6:58:09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现代会的建设时期,各方面的矛盾都很突出,我们的政府职能坚持渐进式改革路线,毕竟国家大、人口多经不起大折腾。   扩大内需无疑是在供需之间做文章,而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有限,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在经济危机爆发似的保民生、促发展、保就业的背景下,只有扩大政府的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才能拉动内需。这样即创造了GDP,促进了就业,又缓解了我国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的局面。
不过,我最担心的是由这种扩大内需的方式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按照菲利普斯的观点,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而且会引起更严重的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7:02:00
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对消费者拉动内需,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7:25:55
我觉得楼主的话半对半错。
扩大内需的手段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存款保证金等。
现在只用了所谓的4万亿投入,还是各个商业银行来实施的。
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最后会形成很多的坏账。同时,政府还用增加税收来扩大财政收入,这和扩大内需又是背道而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7:53:58
总体感觉楼主说的有点道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感觉又漏洞百出。首先经济学的原理归原理,实践归实践。有时候,经济学原理是有道理的,在假设条件下,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由于时滞等原因,没有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原理本身不符合国家的实际。而作者没有区分两者间的差别,混合批判,既有经济学原理的问题,又有国家的政策问题,容易让人曲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8:07:47
fj102 发表于 2009-11-30 08:49
其实这本身和中国的收入制度有一定关系

中国加了这么多年工资, 但是回国头来看, 真正受益的还是那些公务员,这是朱时代的产物, 他简单认为加工资就能遏制贪污,但是它忽略了人的本性, 贪得性. 但是真正下层的并没有得到很大的益处.

其次中国的储蓄观念. 中国人的贷款消费这种概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普及.用自己挣的消费. 中国人受到买房,孩子教育等巨大支出的压力,必须为那些储蓄,那么你还能有多少用于消费呢

做为国家来说,动用财政政策无可厚非,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所有的这些只是在探索,中国太大了,国家的每一项政策是不可能保证十全十美的
中国人并不爱储蓄,人人都爱消费,只是不敢消费,不得不储蓄而并不是中国的储蓄观念,因为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没有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高高在上的房价,这些早已遏制了中国的消费,不得不去储蓄
扩大内需的税收,这时的税收才是为了调节收入,调节可支配收入,随意支配收入,高收入者的税收并不影响其随意支配收入,而这些税收正可以用在改善医疗保障等体系上,这样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自然就增加了,这样不就是扩大内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8:09:20
扩大内需,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居民就那点钱,全作为预防投机了,怎么会给你那么多的消费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 18:15:41
经济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科技水平没有一定提高,老百姓再怎么富有,总有生活水平饱和的一天。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加快国家科技研发,并且产业化转成生产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