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论坛上激烈的讨论过,但感觉意犹未尽,大家有感再发几次吧
生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另一个“边际效用递增”现象:某人因细菌感染,患某种疾病,经医生诊断,需要静脉注射某种抗生素三天。第一天注射后,没感到有什么的变化。第二天注射后,就感到明显好转。第三天注射后,就恢复健康了。 显然,这里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而不是递减的。第三天注射治好病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最大,边际效用也最大,因为只有完成这第三针,才能真正治好病,否则前面两针很可能无效,甚至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觉得这个例子中有一点是不好度量的——你在接受第一针时的效用,它应该是一个身体内各个器官和注射进入的药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体内的细菌来说,第一次注射的药水对他的杀伤力最大,随着注入药水的次数的增加,细菌也会逐渐产生抗药性(由于基因变异或对环境的适应等等),但这种细微变化(细菌在体内的减少)我们在主观上很难感受的到,因为,只要体内有一定的细菌量(也许有一个临界值),我们便承受着痛苦;还有就是,药水的药效会持续一个时间过程,即,滞后性,也许第二天体中还残留着第一天的药,还在继续起着作用,就是说存在单位界限分不明朗的问题。故,也很难说它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你的例子出发,你显然混淆了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第三针好的,是总效用最大,是每个边际效用的积累,而不是边际效用增加.
而且边际效用还有严格的要求,相同商品,等量(边际)增加.
楼主选错效用函数了如果把效用函数换成细菌总数,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1 9:46:52编辑过]
治病吃药、打针是不是消费?消费应该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吧,这儿的打针应该是消费者不愿意消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属于消费品。
西方经济学中是怎么定义消费的呢?就是消费者花费一定的代价(机会成本),换成一定的心理满足.
健康是稀缺的,所以健康也是有代价的.治病吃药、打针都是为了健康进行的消费,恰好我们吃法国面包,硬得很,吃起来不舒服,但是为了不挨饿,我们还是吃。消费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消费品不是从主观愿意或不愿意来划分的,而且从能够给消费品带来效用来划分的(当然经济学中还要加上稀缺假设)。
drydq说把细菌数定义为因变量,那更接近于生产论,而不是为了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论,因为打针不是目的,只是消费手段,健康都是目的。
初学经济学,给个建议,就是要严格在假设前提下把握原理,不要随意联系现实。
就是量变到质变嘛?搞那么复杂,有意义嘛?
支持强调一下!
本人认为在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还是有的
如:毒品对瘾君子的效用,毒品具有能满足瘾君子的吸毒欲望并使其得到强烈的主观感受。随着吸食量的增加,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越大,其对毒品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大,毒品吸食的增加会使毒品对吸毒者总效用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边际效用不可能递减到等于零以至变为负数。直至生命的结束。
不过,这也许是哲学意义上所讲的规律与例外的关系。
毒品不属于正常品.一般的经济分析都将其排除在外.
种彩票是最好的一例
边际报酬递减对生产函数是有要求的,三个和尚的例子就不行了,因为"挑"和"抬"是不同的生产函数.
经济学原理有包含着严格的假定,不注意这些假定是难以把握这些原理的,这些假定在高级经济学中会有证明或明确说明(那时你可能会觉得不像经济学了,到那时再说吧).过去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高的要求,只有理论联系学得扎实了,才可能联系实际.否则,会觉得很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