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684 4
2016-12-04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效用的边际递减规律,举例说,吃第一口面包时最饿,因此效用最大,吃最后一口面包时仍然有正效用,但效用最小。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递减,即每一口的效用都小于前一口。这是一个符合常识的规律,这个规律有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里的效用就是感官感觉的满足感,而感官感觉的满足感确实是边际递减的。 因为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必须该刺激超过细胞的接受阈值,开始时阈值很低,所以细胞会对微小的刺激做出反应,但阈值会不断提高,假如外界刺激量不变,如此细胞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每单位的刺激量带来的反应会不断减少,这是一个加速度变化的减速过程,称为边际递减。除了生物的感官感觉具有边际递减效应,货币的投资效果同样具有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一开始投资100元,其利润是20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100元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低,这跟细胞对刺激量的反应很像。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货币投资具有和生物相同的边际递减规律呢?
除了边际递减,日常生活中还有边际递增的现象。学习现象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小学时学会加减运算需要半个学期,中学时学习二次方程只要几节课,到了大学学高等数学只要自己看看书就行了。学习的效用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于此类似,科技的进步同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人类几万年才造成第一个轮子,而从造出汽车到高速火车的时间间隔只有几十年。
在购买商品时也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这就是卖的越贵越买。比如家里来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请客吃饭,一定要去贵的地方;买结婚戒指,买名牌包等等,都是边际效用递增的。
那么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效用递减,分别可以适用于什么范围呢?
所有生物性的领域,都适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典型的就是食色,饮食与性交带来的快感的是边际递减的(这是否能解释货币的投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呢?)。
而在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的领域,很多东西都是边际效用递增的。除了前面说的学习现象,科技进步现象,攀比炫富的现象,还有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欣赏等。
西方经济学中把边际递减作为一个根本性的规律,但是忽视了对边际递增现象的认识。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具有巨大的盲目性。比如,利润的来源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的回答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基础就是成本的边际递减,但是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得到的利润也是边际递减的。具体说,比如某手机推出新的机型,刚推出时虽然价格贵,但买的人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利润不高,但如果大家对这款手机的反应还不错,厂商加大生产规模,规模效应的效果显现,可以做到成本下降导致售价降低,于是购买者增加利润就上来了,但由于售价的降低、大规模的使用率、技术逐渐落后等因素,消费者逐渐觉得它不再新潮,更慢慢觉得它落伍了,这样即便你再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降低售价,买的人反而会减少,逐渐的利润曲线通过了它的最高点之后就开始下降,以后规模越大利润越低,因此,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是边际递减的。反过来说,在一些领域中没有规模效应,也能有很高的利润,比如高级的裁缝店,做功慢条斯理,一年接不了多少活,但是收费惊人;还有些名牌和高科技产品,限量产生,每个单品就卖的极贵。这些利润的基础何在?就是边际效用递增,看看提到的这些领域,他们都出现在人类的精神现象领域,他们反映了人类的攀比心,对艺术美的追求等等心理。很明显,西方经济学只关注到人类的生物性,动物性属性,而缺失了对人类心理性、精神性属性的认识。它把两个完全异质的词汇强行附会在一起,所谓人是理性动物。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是把人当做动物在研究。如果人是理性的,那么有时人更会不顾一切成本去追求自由。
这里要提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来源,其一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其二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三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分享了同样的思想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经验主义。这使得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样忽略对人精神性的心理性的了解。马克思对利润来源的解释,所谓剩余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说法都只具有部分的合理性。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的高度,这里的任务不再是数量上的赶超,而是质量上的飞跃。在这个新的阶段,利润的来源是应该主要由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带来。这要求产品能详尽的了解和满足顾客对精神性、心理性因素的追求。产品要更加的个性化,要细腻的把握住顾客的需求,在质量上更加的精益求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4 10:43:17
楼主还没有搞懂啥是边际效用哈。对其批判可缓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4 11:40:47
“马克思的利润来源的解释,所谓剩余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说法都只具有部分的合理性。”——————马克思为了他的剩余价值论否定了利润。所以,马克思只有剩余价值,没有丝毫的合理性。《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的《剩余价值转换成利润及剩余价值率转换成利润率》是不成立的。

证据是:

“翻开《资本论》第二篇《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第四章1《资本的总公式》53版63年第10次印刷P138。“......G——W——G的流通却不是如此。最初一看,这种流通好像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是同义反复的。两极有相同的经济形式。两者都是货币,不是性质上有别的使用价值,因为货币是商品的转化形式,在其中,商品的特性使用价值已经消灭。先用100磅交换棉花,然后再用这个棉花交换100磅,迂回曲折的用货币交换货币,用同物交换同物,好像是一种没有目的而且背理的操作。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总的来说只能由它们的量来区别。所以,G——W——G这个过程有内容......例如,用100磅购得的棉花再拿去卖,会卖到100磅+10磅即110磅,所以,这个过程的完全形式,是G——W——G′。在其中G′=G+⊿G,那就是等于原来垫付的货币额加一个加量。我把这个加量或原价值以上的超过额,称之为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里,在卖与买的过程中100磅+10磅这个在原来垫付的货币额加一个加量明明是利润,马克思却偏偏称之为”剩余价值“。


可在随后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里又是这样论述到:
   “假设在劳动力的售卖上一日劳动力的价值等于3先令,在3先令中有6劳动小时体现着,因此这个劳动量就是劳动者每日平均必需生活资料的生产所必需罢。现在,我们的纺纱工人劳动一小时把......所以在6小时中棉花吸收了6小时劳动时间。在3先令的金量中体现着同样多的劳动时间。.......
.......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不属于劳动力的卖者,正如油的使用价值,卖出以后,不属于油商。货币所有者已经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所以,一日劳动力的使用,一日的劳动,也是属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日只费半日劳动,但是劳动力仍然能够全日工作,能够全日劳动,以致劳动力使用一日所创造的价值二倍于它本身一日的价值这件事,对买者来说,固然是一个特别幸运,但对卖者来说,也并不是什么有害的事情。
我们的资本家预先知道了这件事。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所以,劳动者在工场中发现的,不是6小时而是12小时劳动过程的必要生产资料。如果6小时劳动吸收10磅棉花,使它转化为10棉纱,12小时劳动就会吸收20磅棉花,使它转化为10棉纱,12小时劳动就会吸收20磅棉花,使它转化为20磅棉纱。.......3先令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了 。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已经转换为资本了”53版,63第10次印刷。 P186-190”————


马克思的两个剩余价值论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可见其用心与目的。所以,当第一卷出版后受到广泛质疑后便不得不出来进行转换,且漏洞摆出无法出版。所以才在其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7 09:37:12
分析的不咋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10-8 00:23:35
这么老的帖子被翻出来了

我一直认为边际效用理论就是胡说八道,理由是证明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本身就是预设的,因为我们买馒头的最小购买单位就是1个馒头,不可能出现1口馒头这个购买单位。其它多数论证有效用递减规律的事例也都违反这个原则。对于边际理论,不理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