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效用的边际递减规律,举例说,吃第一口面包时最饿,因此效用最大,吃最后一口面包时仍然有正效用,但效用最小。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递减,即每一口的效用都小于前一口。这是一个符合常识的规律,这个规律有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里的效用就是感官感觉的满足感,而感官感觉的满足感确实是边际递减的。 因为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必须该刺激超过细胞的接受阈值,开始时阈值很低,所以细胞会对微小的刺激做出反应,但阈值会不断提高,假如外界刺激量不变,如此细胞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每单位的刺激量带来的反应会不断减少,这是一个加速度变化的减速过程,称为边际递减。除了生物的感官感觉具有边际递减效应,货币的投资效果同样具有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一开始投资100元,其利润是20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100元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低,这跟细胞对刺激量的反应很像。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货币投资具有和生物相同的边际递减规律呢?
除了边际递减,日常生活中还有边际递增的现象。学习现象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小学时学会加减运算需要半个学期,中学时学习二次方程只要几节课,到了大学学高等数学只要自己看看书就行了。学习的效用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于此类似,科技的进步同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人类几万年才造成第一个轮子,而从造出汽车到高速火车的时间间隔只有几十年。
在购买商品时也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这就是卖的越贵越买。比如家里来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请客吃饭,一定要去贵的地方;买结婚戒指,买名牌包等等,都是边际效用递增的。
那么边际效用递增和边际效用递减,分别可以适用于什么范围呢?
所有生物性的领域,都适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典型的就是食色,饮食与性交带来的快感的是边际递减的(这是否能解释货币的投资效用也是边际递减的呢?)。
而在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的领域,很多东西都是边际效用递增的。除了前面说的学习现象,科技进步现象,攀比炫富的现象,还有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欣赏等。
西方经济学中把边际递减作为一个根本性的规律,但是忽视了对边际递增现象的认识。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具有巨大的盲目性。比如,利润的来源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的回答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基础就是成本的边际递减,但是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得到的利润也是边际递减的。具体说,比如某手机推出新的机型,刚推出时虽然价格贵,但买的人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利润不高,但如果大家对这款手机的反应还不错,厂商加大生产规模,规模效应的效果显现,可以做到成本下降导致售价降低,于是购买者增加利润就上来了,但由于售价的降低、大规模的使用率、技术逐渐落后等因素,消费者逐渐觉得它不再新潮,更慢慢觉得它落伍了,这样即便你再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降低售价,买的人反而会减少,逐渐的利润曲线通过了它的最高点之后就开始下降,以后规模越大利润越低,因此,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是边际递减的。反过来说,在一些领域中没有规模效应,也能有很高的利润,比如高级的裁缝店,做功慢条斯理,一年接不了多少活,但是收费惊人;还有些名牌和高科技产品,限量产生,每个单品就卖的极贵。这些利润的基础何在?就是边际效用递增,看看提到的这些领域,他们都出现在人类的精神现象领域,他们反映了人类的攀比心,对艺术美的追求等等心理。很明显,西方经济学只关注到人类的生物性,动物性属性,而缺失了对人类心理性、精神性属性的认识。它把两个完全异质的词汇强行附会在一起,所谓人是理性动物。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是把人当做动物在研究。如果人是理性的,那么有时人更会不顾一切成本去追求自由。
这里要提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来源,其一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其二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三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分享了同样的思想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经验主义。这使得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样忽略对人精神性的心理性的了解。马克思对利润来源的解释,所谓剩余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说法都只具有部分的合理性。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的高度,这里的任务不再是数量上的赶超,而是质量上的飞跃。在这个新的阶段,利润的来源是应该主要由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带来。这要求产品能详尽的了解和满足顾客对精神性、心理性因素的追求。产品要更加的个性化,要细腻的把握住顾客的需求,在质量上更加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