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64 2
2009-12-02
随着国家发改委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新能源产业是否过剩,这一问题正在引发热烈的讨论。
而工信部和科技部截然相反的判断,更成为讨论焦点之一。
工信部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说”遭到质疑,质疑者不是民间,而是与其平级且有职能交叉的科技部。再新能源发展上,科技部与工信部意见不一,矛盾公开化,白热化,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既然矛盾公开了,公众便可以参与,就容易将是非分辨出来,这有助于达成全民共识。
                      



发改委:中国产能过剩是全面性的
产能过剩的矛盾由来已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认为,目前产能过剩的不仅是上述六大行业,中国的产能过剩是全面性的,工业和工业相关的行业都过剩,比如服装、鞋帽、手机、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骤然减少,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国内的压力。而国内又消耗不了,产能过剩问题就凸显出来。”马晓河说。
科技部调研:多晶硅缺口2万吨
多晶硅是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晶硅市场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但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外太阳能电池需求严重萎缩,多晶硅价格大幅度回落,直接影响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那么,多晶硅真的过剩了吗?
为了摸底光伏产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不久前对国内风电和多晶硅生产厂家进行了调研。由此得出判断:多晶硅和风电这两个新能源产业依然是应该大力、快速发展的行业,目前的问题是怎样推动这两个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制。
主持调研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刘峰认为:“虽然我国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是由于建设周期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晶硅产业一直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我国在现实需求上还有缺口,多晶硅依然需要进口。”
刘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在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后得知,2008年,我国多晶硅环节产量为4500吨,多晶硅需求已超过20000吨,这就意味着3/4左右的需求还需依靠进口来满足。如果2009年国内的光伏电池产量即使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2300兆瓦),按照每兆瓦光伏电池需要12吨晶硅的行业平均水平计算,共需28000吨多晶硅。估计2009年国内的多晶硅产量有可能突破1万吨,这意味着2009年还将至少进口近2万吨多晶硅,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
风电产能过剩“被夸大了”
根据官方统计,全国的风能电站,大概30%左右是在“晒太阳”,没有运转。
“这个问题看怎么理解。一些研究者理解‘产能过剩’,往往把产能认为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规划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实际消费能力的总和,就是产能过剩。我们认为,就风电产业看,规划产能(包括在建产能)等都是未(完全)实现的生产能力,即使完全建成,也要有1-2年的低产期。如果把这些都计入实际生产能力,无疑会夸大市场的供求失衡。” 参与调研的陈志博士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不久前调研了解到,目前在我国风机领域,第一梯队是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几年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第二梯队是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不到10家企业,从2008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第三梯队包括华创、汉维等20多家企业,刚刚生产出样机或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第四梯队的几家企业刚进入行业,还没有推出产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也提出了风机制造规划,但还没有实际动作。而目前真正具有产能的是前两个梯队的企业,其中又以第一梯队的三家企业为主。
目前,电网瓶颈成为新能源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 08:55:17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新能源车的两大推动部门行动"积极"。 工信部先是主持召开了规格极高的"2009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紧接着又宣布了新能源标准试验标准和方法全面启动。而科技部部长万钢则不断穿梭于中国13个首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
  未来三年100亿元的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新能源车推广运用的资金,已经超过前十年国家投入的新能源汽车科研资金的十倍。在投资高峰真正到来之前,科技部和工信部正在各自勾勒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路线图。在新能源车方面,前者的行动似乎更青睐于与外资合作,后者则一直高举"自主为先"的大旗。
  针锋相对?
  实际上,科技部向来都是推动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科技部为扶持企业搞新能源车的研发,拿出了8个亿的资金给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而在"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科技部则规划继续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课题,投入资金11亿元。
  近20亿元资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之后,科技部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导者。但大部制整合之后渐渐进入状态的工信部也开始变得不甘寂寞。4月2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透露,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试验方法等工作已全面启动。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工信部现在更着眼于产业化,快速介入新能源汽车的运作。"
  其实,在此之前,工信部就因以"激进"态势介入新能源车领域而掀起过波澜。4月10日,工信部牵头主办了"2009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而日产是唯一协办方。这次由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参与的会议上,日产与工信部和武汉市政府签署了两项协议书,包括为工信部制定包括充电网络建设和维护,促进电动车大规模使用的综合规划,同时在2011年在武汉首先推出电动车。在日产和工信部签约之后,苗圩对此表示:"因为他们(指日产)有这方面的愿望,我们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双方有这么一个合作。这一合作模式并不是排他性的。"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工信部主管汽车的副部长苗圩正是推动这一协议的关键人。苗圩曾经担任东风集团东风汽车(4.45,-0.04,-0.89%)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由于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关系,苗圩与日产也有着良好的友谊。
  对此,一些汽车企业开始变得醋劲十足,甚至有些愤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工信部与日产签订协议,让日产来制定电动车大规模使用的综合规划,无疑将让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领域上的努力付之一炬。"而对于此次论坛,国内一些汽车企业也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抵抗"措施--《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上海车展期间与长安汽车(9.00,-0.30,-3.23%)董事长徐留平交流时,他曾直截了当回应记者:"我不知道这个事情。"而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则表示,这次只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前往了解了一些信息。另外据记者了解,比亚迪、奇瑞的代表也未出席本次论坛。
  利益纠葛
  无论其他国内汽车企业是否有意见,工信部毕竟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在工信部高调力挺日产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外界所猜想的苗圩与日产的个人关系那么简单。
  最近,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王保安在公开场合曾披露,到2012年,财政部还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亿元,重点在于充电电站的建设和电网改造,普通消费者购买时的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以及相关企业的税费减免。对于工信部来说,此时如果能积极介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运用领域并争取到这笔资金的分配权,无疑可以改变手里一直无钱的状态,200亿蛋糕对工信部来说无疑是增强话语权的好机会。
  工信部的杀出,对于长期主导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部形成了一定影响,而现在的情势似乎也早有"预兆"。去年11月,万钢代表科技部参加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启动仪式",然而,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却意外地缺席了该仪式。
  万钢在此次启动仪式上明确表示:"目前我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首先是技术路线跨越的可能性的预期加大,近十年的攻关大大缩短了我们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万钢认为,中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该在全球的市场上形成强者竞争、强者得胜、胜者通吃的局面。
  而工信部明确力挺外资企业日产的做法,似乎也与科技部"自主为先"的思路格格不入。当然,科技部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不能放弃新能源汽车的主导权,也就是不放弃对新能源车研发资金的分配权。按照原有计划,未来三年内,国家将会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革新和专用零部件的研发,即每年投入33亿元。至少从目前看,这些资金还是会牢牢掌控在科技部手里。
  微妙前景
  而接下来,则是企业选择"站队"的时候了,因为现在的局势无疑很难让单一企业两头"通吃"。
  其实在工信部缺席"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启动仪式"时,长安汽车一位高层就曾对此颇有微词:"希望工信部能够多做一些战略上的事情。"而从现在的情况看,长安汽车也是与科技部走得最近的中国汽车企业之一。
  作为最早承担科技部"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的企业,长安今年来始终紧跟科技部的脚步。而今年4月25日,长安汽车(000625)更是发布了一个"蹊跷"的公告,称长安汽车董事会提名欧阳明高、董扬、陈重、王志雄、彭韶兵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独立董事年薪5万元。
  欧阳明高是何许人?按照长安汽车方面提供的信息显示,欧阳明高现在担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清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等诸多职务。此外,欧阳明高还担任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这才是最关键的。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科技部内部人士了解到,专家组主要负责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总体集成审核和技术协调工作。这也意味着,专家组的意见和审核对于汽车企业获得后续研发经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任勇对此也并不掩饰,他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长安已经获得了上亿元的经费支持。"
  其实,不仅是欧阳明高,《中国经营报》记者还发现同为科技部"863计划"专家组成员的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担任了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600151)的独立董事。而在此前,万钢也曾经担任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据上海航天汽车机电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有十多个项目列入科技部"863计划"。
  而一些外资品牌则开始主动向工信部攀缘,例如,丰田、通用等企业均表示在今后愿与工信部加强合作,因为一旦要通过合资企业向中国大量推广新能源车,还必须要依托工信部的推动。不过,绝大多数中国汽车企业以及在中国落地的外资汽车企业,就科技部和工信部围绕新能源车角力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倾向保持了沉默。其中缘由自不必多说,而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或许将因此而出现极大的变数。
  不过,面对两个部委的"积极作为",市场观察人士自有评价。"科技部和工信部都想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唱主角。"5月5日,江苏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有些忧虑地说,"如果两个部委能够真正合力来做,那肯定是好事,但是就怕各有各的想法!"
  "各自为战的结果,将使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中国也将因此而失去与国际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沙永康的话值得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10:03:04
各自为战的结果,将使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中国也将因此而失去与国际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25347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