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12-4 20:44:09
59# 赫赫铭儿0

        在你举的例子中,不论是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出现了剩余产品。
    依理,把这些“剩余产品”推入生产资料领域,同样也会出现剩余。如果把这两种产品就看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或与消费资料的混合,那不直接就看出无法平衡了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09:39:06
61# 王志成2010
在你举的例子中,不论是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出现了剩余产品。
    依理,把这些“剩余产品”推入生产资料领域,同样也会出现剩余。如果把这两种产品就看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或与消费资料的混合,那不直接就看出无法平衡了嘛。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

消费资料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更是不断增长的;怎么会出现无法平衡的剩余呢?
你是说个别产品的剩余吗?……但那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2:42:3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5 09:39

消费资料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更是不断增长的;怎么会出现无法平衡的剩余呢?
你是说个别产品的剩余吗?……但那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在你的例子中没有平衡,作为模型或论证来讲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平衡,只要举出一个具有逻辑性质的例子(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逻辑自洽,即理论上合情合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22:24:11
63# 王志成2010
在你的例子中没有平衡,作为模型或论证来讲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平衡,只要能举出一个具有逻辑性质的例子(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逻辑自洽,即理论上合情合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from^^uid=1123236

以前面的2米棉布为例:其中1米是成为工资的必要产品(8元),还有1米是成为剩余产品的利润(8元)。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增长1米,则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并未增长,则会因为排除掉一位个体织布匠,而使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经历一段过程之后,资本家会将积累起来的利润投入到机械行业中去,从而引起一系列新的更大的需求。……由于新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个体劳动以及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是被逐步排除的;所以剩余产品的平衡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13:28:20
ding qi la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15:09:23
65# xianghuai
ding qi lai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

希望看到一点实质性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0:36:1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5 22:24
以前面的2米棉布为例:其中1米是成为工资的必要产品(8元),还有1米是成为剩余产品的利润(8元)。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增长1米,则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并未增长,则会因为排除掉一位个体织布匠,而使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经历一段过程之后,资本家会将积累起来的利润投入到机械行业中去,从而引起一系列新的更大的需求。……由于新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个体劳动以及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是被逐步排除的;所以剩余产品的平衡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想提供这么一种思维方法:
    作为一种理论,或者形象地称为主程序,显然包括基本的东西越深入且越全面越好。如果不能仅用一个原理或公式表示,可列出必要的一组理论。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就是如此。对此可理解为三个独立的定律概括了物体运动的规律而构成了一个主程序,不同的情况可分别用不同的定律处理但彼此并不矛盾。概而言之,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了并已把变化规律纳入其中。

    当你研究价值以及价格的确定问题时,你有你的理由,其对错先不表。
    但不可否认,实际的价格肯定不仅仅决定于你考虑的那几个因素。或者说,还有某些基本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要是不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比如“排除”和“更大的需求”,一旦牵涉到这些因素的变化时原有的理论就罩不住了,或者说主程序出了问题而必须打补丁。
     
    很显然,一种理论或者说程序设计,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

    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研究价值转型到真正的市场价格的过程中,很显然,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
    如果前后是有联系的,那就必须定量地说明其内在的变化规律而构成一套理论——即主程序。如果各自独立,那就需要分别阐述其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完善,其说明价格的补丁似乎还要另加补丁。)


    在你的研究中,显然把原有的理论和补丁定量地综合在一起更好。要是不这样,那就必须很完整地分析“排除”和“更大的需求”之类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0:45:0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5 22:24
以前面的2米棉布为例:其中1米是成为工资的必要产品(8元),还有1米是成为剩余产品的利润(8元)。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增长1米,则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如果社会对棉布的需求并未增长,则会因为排除掉一位个体织布匠,而使资本家的剩余产品(8元)实现平衡。
经历一段过程之后,资本家会将积累起来的利润投入到机械行业中去,从而引起一系列新的更大的需求。……由于新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个体劳动以及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是被逐步排除的;所以剩余产品的平衡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具体来讲,在这个例子中,你没有论证社会对棉布的需求为什么只“增长1米”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作为理论,尤其是涉及到定量问题的分析,需要给出不同数据的变化结果——“如果”不应是惟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1:55:56
67# 王志成2010
但不可否认,实际的价格肯定不仅仅决定于你考虑的那几个因素。或者说,还有某些基本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要是不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比如“排除”和“更大的需求”,一旦牵涉到这些因素的变化时原有的理论就罩不住了,或者说主程序出了问题而必须打补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from^^uid=1123236

非常理解并完全赞同王兄的意见:要想确立一个新的观点,就必须对事物的全过程做通盘的考虑。
在我看来: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打了那么多补丁,却仍然不能适当地说明实际的经济过程;原因正在于主程序出了问题,即缺失了“个体劳动”——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不过即使加上了这个环节,也至多只能够把问题解决到“等价交换”,以及工资、利润、税收的基本分割这一步。——远远达不到可以解释每片“树叶”的程度。
幸亏人们对于基础理论的要求是很宽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2:41:06
69# 赫赫铭儿0

        你说得很对,“把问题解决到‘等价交换’”就可认为是建立起了有关价格问题的基本理论。换句话讲,要把价值决定价格的问题在定量上解决了。这是主干,其它的可理解为树叶。

    但你看看你的分析,解决了价格的决定问题了吗? 或者说,主干的问题都分析道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08:49
68# 王志成2010
具体来讲,在这个例子中,你没有论证社会对棉布的需求为什么只“增长1米”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作为理论,尤其是涉及到定量问题的分析,需要给出不同数据的变化结果——“如果”不应是惟一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from^^uid=1123236

现在我们假设对棉布的需求增加一倍,从而导致1米棉布的(货币)价格上涨为16元。……不过这会立刻促使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更多个体劳动者进入这个领域,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所以,供需失衡只会暂时影响1米棉布的货币价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1米棉布 = 8(单)价格——这个个体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上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32:07
71# 赫赫铭儿0

        是呀,这么分析没错。但关键在于,在你总结的“价值转化为价格”的分析中,有反映需求变化的变量或系数吗?
    如果在主程序里没有这一变量或系数,那就意味着主程序存在着漏掉。加了补丁,就要给出定量的证明——定性说明是不完善的(势必还要加补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36:10
70# 王志成2010
但你看看你的分析,解决了价格的决定问题了吗? 或者说,主干的问题都分析道了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7&from^^uid=1123236

请王兄注意:这里所说的“价格”,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价格有很大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价格,是指——价值的货币形态;从而是与货币联系在一起的。
而这里所说的“价格”,则是指——按个体劳动时间计算的“价值”;从而只是价值(即劳动时间)的基本单元。
只有当“价格”进一步转变为“货币价格”时,它才会与货币联系在一起。
例如:1米棉布 = 8小时个体劳动 = 8(单)价格。——而这8(单)元价格,既可以表现为60元的人民币价格,也可以表现为10美元的货币价格,又可以表现为1000日元的货币价格,……如此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53:06
73# 赫赫铭儿0

这不要紧,可以假定就用人民币表示。主要问题是,在主程序里没有反映需求变化而引起用人民币计量的价格改变的变量或系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56:12
如果没有,这意味着在主程序与补丁直接连链接都没有,也等于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3:59:37
72# 王志成2010
是呀,这么分析没错。但关键在于,在你总结的“价值转化为价格”的分析中,有反映需求变化的变量或系数吗?
    如果在主程序里没有这一变量或系数,那就意味着主程序存在着漏掉。加了补丁,就要给出定量的证明——定性说明是不完善的(势必还要加补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8&from^^uid=1123236

我知道王兄很喜欢看到新的劳动价值论,也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
最近听说中国对美国的发难提出一个挑战:只要美国能够在2020年减排40%,中国愿意奉陪。
所以我也效仿一次:只要王兄能够为效用价值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那我也愿意奉陪。——哪怕倾家荡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4:31:57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2 13:59
我知道王兄很喜欢看到新的劳动价值论,也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
最近听说中国对美国的发难提出一个挑战:只要美国能够在2020年减排40%,中国愿意奉陪。
所以我也效仿一次:只要王兄能够为效用价值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那我也愿意奉陪。——哪怕倾家荡产!
       过了,顶多费点电钱或把CPU烧了为止!
       先想说明一点,我不是纯效用价值论——是想把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结合起来。
       在任何地方,我从没说过:通过“效用价值论”,可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就像我认为,仅依靠劳动价值论,也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平衡的系统公式”。要想建立这样的公式系统,惟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


       因是你的即别人的帖子,故我不愿喧宾夺主硬推销自己的东西。

       想看我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看这个帖子:

[原创论文]价值原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09679&page=1&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4:37:06
想更详细的研究其中的问题,可参看我写的一本书(500多页):

[原创]价值、利息和经济周期原理(王志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8:05:15
77# 王志成2010
过了,顶多费点电钱或把CPU烧了为止!
先想说明一点,我不是纯效用价值论——是想把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结合起来。
因是你的即别人的帖子,故我不会喧宾夺主硬推销自己的东西。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8

首先我要承认:我不能为劳动价值论建立起完整的动态平衡系统,因为影响价格上下浮动的变量实在是太多了。我即使“倾家荡产”,最多也只能为(新)劳动价值论建立起初步的静态平衡系统如下:
1 产品价格 = 产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集中劳动时间通通折算成个体劳动时间)。——而这正是“等价交换”的基础。
2 工资价格 = 个体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3 利润价格 = 集中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 个体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参见主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8:05:47
至于建立一个既能照顾到劳动论,又能照顾到效用论的动态平衡系统;那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劳烦王兄了——不过一定要让我们看得懂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8:12:0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2 18:05
至于建立一个既能照顾到劳动论,又能照顾到效用论的动态平衡系统;那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只有劳烦王兄了——不过一定要让我们看得懂才好。
先说一下:这里面没有照顾的问题,也不是调和。实实在在的,面对现实,非把两者结合起来不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8:23:17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2 18:05
首先我要承认:我不能为劳动价值论建立起完整的动态平衡系统,因为影响价格上下浮动的变量实在是太多了。我即使“倾家荡产”,最多也只能为(新)劳动价值论建立起初步的静态平衡系统如下:
1 产品价格 = 产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集中劳动时间通通折算成个体劳动时间)。——而这正是“等价交换”的基础。
2 工资价格 = 个体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3 利润价格 = 集中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 个体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
(参见主帖)
先考虑主要的、具有基本性质的变量,起码在静态中能做到平衡。

在确定“产品价格”时,我认为你没有做到使其“平衡”,要想平衡就不得不考虑其它不容忽视的变量(仍属静态问题),因此原理的分析还不完善——具体分析见前。

如果不信,你可以重新举个例子,我们从头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9:09:15
82# 王志成2010
先考虑主要的、具有基本性质的变量,起码在静态中能做到平衡。
在确定“产品价格”时,我认为你没有做到使其“平衡”,要想平衡就不得不考虑其它不容忽视的变量(仍属静态问题),因此原理的分析还不完善——具体分析见前。
如果不信,你可以重新举个例子,我们从头讨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9&from^^uid=1123236

根据静态原理1:产品价格 = 产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即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
当个体劳动生产率从8小时=1米棉布提高到6小时=1米棉布时,则1米棉布=6小时个体劳动=6(单)元;价格下跌25%。——供大于求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个体劳动生产率从8小时=1米棉布降低到10小时=1米棉布时,则1米棉布=10小时个体劳动=10(单)元;价格上涨25%。——求大于供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19:50:18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2 19:09
82# 王志成2010
根据静态原理1:产品价格 = 产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即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
当个体劳动生产率从8小时=1米棉布提高到6小时=1米棉布时,则1米棉布=6小时个体劳动=6(单)元;价格下跌25%。——供大于求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个体劳动生产率从8小时=1米棉布降低到10小时=1米棉布时,则1米棉布=10小时个体劳动=10(单)元;价格上涨25%。——求大于供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个例子中,其实是有关产品价格定义的延伸,并不构成一个系统。因为你已经定义了“产品价格 = 产品所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所以当劳动生产率变化时,单位产品耗费的个体劳动时间变化了,价格“自然”会随之变化。也可把这些看成是不同的情况,根据定义价格将会怎样变化。

        要想研究平衡问题,起码要有两个人的两种生产,这样才能进行定量分析。
        结合你前面的例子,一人生产棉布,一人生产铁锤,1米棉布/8小时,1个铁锤/8小时,1米棉布交换1个铁锤,可以认为这是平衡的且是稳定的。

        现在假设棉布的生产变成了1米棉布/6小时,织布匠还需要1个铁锤,铁匠还需要1米棉布,此时将怎样交换或买卖?
        很显然,1米棉布只能换到3/4个铁锤,或者说3/4个铁锤就能换到1米棉布。要想保持两人的劳动时间相同,其所得就与原来的不同。反之,要想保持所得与原来的相同,同两人的劳动时间就不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因为在定义价格时就没有考虑到需求的因素,而这一因素在静态中并非可以忽略,所以就很难经得住起码的事实考验。
        换句话讲,要想维持原有的价格定义,就必须在需求方面打补丁。在这个例子中,要么改变原有的需求,要么迫使铁锤也降价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2 21:07:55
84# 王志成201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8:26
对我举的例子有异议,你可以举个符合你意思的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20:04:40
84# 王志成2010
   要想研究平衡问题,起码要有两个人的两种生产,这样才能进行定量分析。
        结合你前面的例子,一人生产棉布,一人生产铁锤,1米棉布/8小时,1个铁锤/8小时,1米棉布交换1个铁锤,可以认为这是平衡的且是稳定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9

从王兄的回帖中我发现一个问题。
劳动论的习惯是:首先按照(个体)劳动时间确定任何一种产品的价格,然后可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去交换任何一种产品。
而效用论的习惯是:“起码要有两个人的两种生产”,并且还要在这两个人之间进行交换,才能做价格的定量分析。
……王兄认为后者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20:16:44
84# 王志成2010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因为在定义价格时就没有考虑到需求的因素,而这一因素在静态中并非可以忽略,所以就很难经得住起码的事实考验。
        换句话讲,要想维持原有的价格定义,就必须在需求方面打补丁。在这个例子中,要么改变原有的需求,要么迫使铁锤也降价25%。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4598&page=9&from^^uid=1123236

在棉布降价25%的情况下,既不需要改变原有的需求,也不需要迫使铁锤降价25%;而只需将投入棉布生产的(个体)劳动时间减少25%就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20:49:26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3 20:04
从王兄的回帖中我发现一个问题。
劳动论的习惯是:首先按照(个体)劳动时间确定任何一种产品的价格,然后可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去交换任何一种产品。
而效用论的习惯是:“起码要有两个人的两种生产”,并且还要在这两个人之间进行交换,才能做价格的定量分析。
……王兄认为后者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吗?
         你认为,交换只是一个人的事吗?
    既然牵涉到交换的问题,起码不应该少于两个人和两种产品吧。因此你想想,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到底哪个更符合“客观实际”?
    这不是什么效用论不效用论的问题,而是实证研究的必然指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20:54:1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13 20:16
在棉布降价25%的情况下,既不需要改变原有的需求,也不需要迫使铁锤降价25%;而只需将投入棉布生产的(个体)劳动时间减少25%就行了。
不能理解,不论生产率是1米棉布/8小时还是1米棉布/6小时,劳动时间减少25%都不可能生产出1米棉布。

当生产棉布的劳动时间减少25%时,其交换比例确实可以保持与原来的相同,但各自的劳动时间更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能说是等价交换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