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盘点2005年全国经济格局变革方面,在北大上演了主流经济学家与边缘经济学家的非对话的对话: 主流经济学就是新自由经济学派,主张的东西就是今天我们每时感受到的东西。 非主流经济学其实是新左派经学对计划经济时代有保留的经济观,强调民族国家的永动机的构建即国家工业核心体系的建设,哪怕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保守自己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阶段性的限制自由经济盲目发展。 主流学者以厉以宁、林毅夫、刘伟为代表,非主流以刘永诘、钟庆、杨帆为代表。前者以北大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为依托,后者以乌有之乡为平台。 2005年全国经济已经处于瓶颈期,主流经济学家面对自由经济发展过热带来的问题一筹莫展。非主流经济学者因时而起,以回忆计划经济时代构建民族工业体系为指向,展开对主流经济学观点的反思。强调民族工业的骨架建设是民族产业腾飞的永动机。他们列举了日本、美国等经济强国及人们生活质量,来源于自己国家的永动机。我们民族工业核心部件都来自发达国家,我们只能处于下游角色,干着劳苦低智商工作,不改变依附地位,民族复兴终究是乌有之乡。 自由经济学家乏力的背后,政治家也开始对他们有些失望。在高端企业管理培训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态势,这是第三支力量新保守主义崛起的征兆。我们国家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一方面是民族经济腾飞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巨大社会就业压力及用非正当手断形成的两极分化引发的矛盾需要化解。 新左派呼唤毛泽东式的权威人物的出现,而新自由主义的乏力及新保守主义的无意识回归,也是变向呼唤权威人物的崛起。2005年,三大学派统一于一个思路就是权威铁碗人物的出现,重新要让一个伟大人物领引我们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