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08 0
2009-12-03
看完了一行禅师所著的《故道白云》。
  讲述乔达摩悉达多如何成佛的故事。所谓佛陀,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阶级称谓,而是觉者,觉醒者之意。
  宗教这个东西,始于人的无知。
  因无知对世界本源去进行探索,形成了各种对世界的见解认识。
  现在的自己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呢?
  是一种觉得自己明晰了世界,什么都明白了。但是其实我明白的只是世界的很小一个部分,即能被自我感知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局限的状态。通透而迷茫。
  猪哥告诉我,我已获得智慧,因为我自知了自己的无知。
  佛教教义朴素而纯粹。一个统治阶级的有志年轻人为了证得解脱之道,普渡众生,甘愿放弃锦衣玉食,毅然走向了求索的路。
  正见。
  体悟当下。
  乃是求得全然自我身心愉悦的道义。
  缘起缘灭,四圣谛终是佛陀给人苦难指引的明灯。
  有时觉得出世之书看得太多,会缺少年轻人对物质世界激情的追求,内心丰盛了对外物的需求会逐渐降低。  孔夫子得意门生颜回同学那种居陋室好读书欣欣然不改其乐的自我持守真是让人望尘莫及。
  这也是一种障业。
  猪哥说:人不必给自己找一个阵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经历即圆满。何为出世何为入世不过相对罢了。
  我想大概是这个样子。年轻人总是爱走极端,干什么事情总是要死要活的激情澎湃或是垂头丧气。
  大喜大悲的心里动荡,大爱大恨的情感纠结。大是大非的选择挣扎。
  
  殊途同归。
  这是我最喜欢的成语。
每个人不论去过哪里拥有怎样的财富获得怎样的地位,最终我们都会躺进那一尺见方的小小土地。那是每个人最终的归途。
一世虚荣或者一生犬马终究不过是木盒子里一捧灰尘。
我们都能殊途同归。大海载着小舟。

  读书的悦意来源于自我对观点的认同默契,和反思的独立。
这种互通的关系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
  编制进生命的厚度中去。
  温养漫长而茫然的时光。
  佛教教义的朴素无华,不像圣经中那样,主总是到处显现神迹,只要信仰就能得到救赎。所以总是在看到意大利黑帮片中,黑老大们在教堂中虔诚的忏悔之后,出去就杀人这样的场景莞尔而感慨。佛教它更多的强调自我修养。
  对正道的追求,对正见的信仰。
  佛法僧。
  佛,即觉悟中的潜能。
  法,即教理教义。
  僧,即修行中互相支持相伴的团体。
  贪嗔痴妒……人们总因着无限的欲望蒙蔽了观照内心,观照自我的眼睛。
  因无法观照,所以无法从心底最深处获得平和安详,以及长久的悦意。

  原来安心,才能开心。
  ——《原来过得很快乐》

  
  这是林夕给杨千嬅写的新歌歌词,夕爷在佛法上的精进让他的歌词更加透着感悟真性的智慧,体悟人生的透彻。所以他再次感动了我。
  形而上的道,对其还是遥遥相望吧。



  关于时间的名词: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夜有三十须臾。
  那一刹是多长时间?
  也许我们只要能珍惜一刹,那么刹那也芳华。
  菩萨低眉,浅笑,俯视众生。
  但愿能眷顾到,凡世中,这个拥有祈愿的丫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