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开论述之前,本文还是要首先明确概念,以免大家都在各说各话。价值,遵循马克思的规定,是凝结于产品或商品中的劳动力耗费或劳动。价值量由劳动力耗费量或劳动量来体现,且劳动量越大,则价值量越高,交换能力越强,两者成正相。
然而,劳动力耗费或劳动从哪里来的?不是天生或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是来自以再生劳动力的生活资料耗费为代表的物的耗费。生活资料耗费越多,等量转化支出的劳动量则越大,包含在产品或商品中的价值量则越高。因此,价值的增量是来自劳动的增量,而劳动的增量却又来自生活资料的耗费量,从起点至终点看,价值增量也就完全来自于生活资料的增量,劳动只是一种间接的等量“中转”,不是价值量的最终来源。
根据马克思对生产资料的内容规定,生产资料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工具跟生活资料一样,作为物的耗费,在产品形成后就耗费掉了,并没有作为实物进入产品内部,并成为产品中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工具不是产品增量的来源。
剩下的产品增量唯一来源就当属原材料了。产品是由原材料转变而来的,投入的原材料越多,产品量则越大。劳动力耗费和生产工具耗费只是对原材料进行变性,即将一种使用性向另一种使用性转变,但它们不能变出任何物的量来。也就是说,劳动只能使原材料变性,将原材料转变成产品,而不能对原材料或产品进行变量,从而增加产品的量。
从唯物论观点来看也正是如此,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这个产品生产事物中,原材料是事物的主要方面,而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则是次要方面,它们只在量变过程中提供变性的必要条件,并没有在创造或带来任何物的增量。物的增量由物的主要方面决定,正如小鸡形成是由鸡蛋决定的,温度只是提供孵化的必要条件,小鸡的数量增加由鸡蛋的数量增加决定,而不是由温度这个变性条件在“创造”小鸡。由鸡蛋成为小鸡的变性也只能是建立在鸡蛋这个物质基础上进行,温度不能凭空“创造”出任何小鸡,更无从带来小鸡的增量。
为此同理,产品的增量由原材料决定,而不是由劳动力耗费或劳动决定,原材料始终是产品增量的唯一源泉,而不是来自劳动。如此一来,所谓“劳动创造”带来以产品为代表的财富增加,这种说辞在唯物论的观点中还能够成立吗?作为次要方面的外在条件的劳动,“劳动创造”还能创造什么?“劳动创造”不就成为一种十足的道德说教了,还能是什么?
本文的结论只是从事实方面对劳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目的在于厘清科学问题和道德问题,要把道德说教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外。如果马辩士认为这是在反对或“诋毁”劳动,那么就请马辩士首先考虑自身的智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