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57 0
2009-12-03

提高“劳动所得”不能过快过急


(原创)



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我赞成,但是,不能简单的跟发达国家比。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的文章里说:“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我认为,这样比较是很不合适的。好像发达国家是标准,而我们是犯了错的孩子。
要知道,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情差距是很大的。以2007年情况看,全球人均国民总收入是7958美元,我国是2360美元,不到全球水平的1/3(为方便与美国和全球比较,我们取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是多少呢?46040美元,差不多是我们的20倍(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数据,截止到2007年,还没有2008年的数字)。
这是我国“劳动所得”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的根本原因。我们当然希望我国“劳动所得”像发达国家一样高,但是,那只能是我们的远期奋斗目标,现在(人均国民总收入2360美元,2008年初步统计达到3000多美元)的国力水平下是不可能的。
我们既是一个穷国,也是一个人口第一多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大国,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很低,即便加上远洋运输的成本也仍然很低,这也就是我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制造大国”、产能过剩大国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大和最根本的竞争优势。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经济已经高度开放,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决定的,也是国际市场决定的,不是我国政府行政力量和政策压低的。我国当前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面临巨大压力,出口的产能一下子显得严重过剩,国外国内都有很多人呼吁我们调整结构,降低居民储蓄率,扩大国内消费,提高社会保障,提高“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等等,纷纷扰扰。在危机冲击面前我们要清醒,冲击和压力是短期的,国际市场的基本格局和国力的对比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当然需要提高“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国内消费,我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努力,而且我国将来一定会像发达国家一样有高比重的“劳动所得”,有高的消费;但是,现在操之过快过急则是有害的,那将严重打击我国的生产,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发挥,是我国丧失最基本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此,提高“劳动所得”要适度,要长期规划,逐步实施。比如制定“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