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31日 10:23 《英才》 |
评定经济学家或优秀经济学家或大经济学家,是以他们的学术成果、由经济学同行认定的,而绝不是靠什么民意调查;更不是一个另外专业的学者可以指手画脚的。
最近,一些报刊媒体炒作一个“经济学家公信力”问题。源自香港某教授断言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到5个,和某报的一次民意调查。据称调查结果是:逾八成的公众支持中国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说法,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2个,即吴敬琏教授和香港郎咸平先生。而郎先生竟远远超前高近40%。
&话题 “经济学家”为何招人嫌?
首先,什么叫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称为“家”者,从无权威的定义和权威机构的评定,国际上通常是指在大学相关学科取得教授职称和有资格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们,或权威专业协会的会员。这也是对大学和学术机构学术价值的认定。如此看来,中国不应妄自菲薄,正如中国有许多科学家、作家……一样,中国也有数以百计的经济学家。当然,正如科学家、作家等一样,经济学家在学术上的贡献有大有小,对社会的影响有大有小,在学术界更不要说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了。然而,无论如何,评定经济学家或优秀经济学家或大经济学家,是以他们的学术成果、由经济学同行认定的,而绝不是靠什么民意调查;更不是一个另外专业的学者可以指手画脚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隔行如隔山,不懂经济学的人应尊重经济学家,正如尊重科学家、作家一样,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其次,什么是公信度?也似无权威的定义和认定方法。公众民意调查可以是一种方法,然而,公众民意调查也是一门科学,有很复杂的科学方法和程序(例如特尔菲法),必须精心设计,有的调查结果还必须有律师公正,绝不是随意提几个问题,发几张调查表,打几个电话就行的。例如严格科学地调查经济学家公信力的公众对象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的。应是与经济学有关、对经济学有起码了解的公众,例如企业界、政府经济部门、与经济学有关专业的人士等等。即使是无关的公众至少也须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才对经济学有理性的判断力。而且对不同调查对象应有一个科学地加权处理。否则,调查就可得出误导公众和领导的荒谬结果。这次“调查”结果,有八成竟认同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到5人,“公众民意”云云,就大可怀疑了。而一位海内外经济学界同行评价不高而善于媒体炒作的香港教授,得到最高公信力,实在是莫大的悲哀。请问在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他做过什么突出贡献?可以说一无贡献,何来“公信力”?又究竟是什么“公信力”?只是2004年危言耸听说了一番国有企业可以很好发展,用不着改革,改革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资产给私人老板吞食了等话,被某些媒体炒作一通而已。他来自台湾,留学美国,又如此厚爱国有企业,在美国、台湾和香港为何不呼吁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或公有经济呢?他从未在社会主义中国生活过,也从未在国有企业工作或劳动过,甚至也没有对中国国有企业认真系统调查研究过,他又能对中国国有企业及其改革谈出什么准确而中肯的学术见解?国有企业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的根本方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之义,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某些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多年来早有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提出来了。我曾不完全统计过:揭示的流失渠道大大小小达27个之多。国务院、国资委也不断采取着防范措施和纠正措施。如果这位先生想对国家有所贡献,请问又提出了几条首创的有价值的治国建议呢?可以说也是至今一无,不知其公信力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是做出卓越贡献的。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是中国经济学家。为此,孙冶方、顾准等经济学家不仅遭受“左”的路线批判,而且被整得家破人亡。中国经济学家为了国家,为了真理,是付出血的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孙冶方、顾准的学生和朋友吴敬琏教授,以及其他许多经济学家,20多年来顶住来自“左”的和右的指责和批判(只要看看1991年报刊批了一年市场经济就可见一斑了),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市场导向的改革鼓与呼,对国家有关政策和改革措施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在学术界赢得“吴市场”等雅号。邓小平和党中央集全党全民的智慧,当然也包括经济学家们的智慧,不断拨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航向,终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才有此后的辉煌,人民生活才有今日的小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已经公正地给予中国经济学家巨大的公信力。
近一年多来某些报刊刮起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先是几个自命“草根经济学家”批判“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不同学术见解,平等地百家争鸣,都是完全正常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无所谓主流、支流,更无贵贱之分。那么什么叫主流经济学?通常是指官方采纳的经济学。因为官方采用了,在公众心目中成了主流。今日中国,支持邓小平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的经济学,就是主流经济学。“草根经济学家”们著文自诩“改革反思派”,说:“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的改革”。原来,他们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是假,实质上是借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批判邓小平开拓的2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反对改革开放是断然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闹了一阵,没有人理,于是引出了某些人干脆直接攻击经济学家来了。先是香港那位教授狂言:中国够得上经济学家的不到5人,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连美国研究生都不如。后来又辩解说不包括老经济学家和留学过美国的经济学家,只是越描越黑而已。接着某报纸公布所谓公众民意调查,提出中国经济学家公信力问题,与之呼应。这下子连“草根经济学家”也一起扫光了。有的媒体更攻击经济学家已堕落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还有文章有声有色揭露某某经济学家已是百万富豪,怎么可能为人民利益讲话?正如任何群体都有害群之马,我不敢担保经济学家中没有人拿着某个人、某个企业或利益集团的钱,为他们服务的。如有,请拿出证据来揭露。但我敢说从总体上讲,中国经济学家们是好的,是忧国忧民的、知识报国的,他们大多数过着小康乃至清贫的学者生活水平。就是生活水平较好、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只要是依靠知识、诚实劳动所得,有什么不好?这不正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方针的体现吗?如果中国的教授们不率先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能是中国昌盛的征兆吗?有文章攻击经济学家担任独立董事,就等同资方代言人,这连什么是独立董事也没闹清楚就胡言乱语。独立董事制是国家立法建立的,攻击矛头指向谁?经济学家大多担任国企或国家控股企业的独立董事,代表哪个资方?更何况独立董事的法定责任恰恰是在董事会里维护普通股民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香港那位教授的工资和外快肯定比大陆的经济学家多得多,按某些人这等逻辑,他们为什么不追问那位是代表了哪个利益集团发言的呢?
香港教授怎么谈论中国都可以理解,也是他们的权利,但我们某些媒体,甚至有些党报党刊,热衷传播攻击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就不可理解了。试问社会主义中国建国50多年,居然培养不出5个经济学家,甚至著名经济学家连美国的研究生都不如,是中国的光荣,还是给中国抹黑?
中国媒体关注公众民意,这是可喜的。进行必要的公众调查也是可喜的。但一定要科学。对公众的意见也要有分析,有引导,而决不应误导。记得若干年前,报载某香港歌星乘机抵沪,一下飞机成百年轻的男女歌迷拥上欢迎,握手、签名、飞吻,乱成一团,而随后下飞机的是杨振宁教授,只有科教界几人迎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有记者问那些年轻人,你知道那个老人是谁?是诺贝尔奖金获获得者杨振宁。年轻人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杨振宁是干什么的?”“拿个奖金算个啥?”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调查科学家公信力,杨振宁肯定也排不上号了。某报刊如果有兴趣还不妨就原有公众调查下中国新闻学家的公信力,我敢说比中国经济学家还要低。可不可以再调查公布中国政治家的公信力?我能理解你们没有这个胆量,那又何必拿中国经济学家开涮呢。不是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吗?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有科学态度,科学地对待中国经济学家吧。
文·刘吉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民意调查只能把人民对于改革现状的不满完全发泄在经济学家的身上,
事实上经济学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只是工具,
他们并没有决策权。
原文见于学者专栏https://bbs.pinggu.org/thread-63595-1-1.html&page=1
[2006新年献辞]为真正的经济学家鸣不平——兼评若干扯淡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聂辉华
2006年1月1日
2005年真富有戏剧性,骂经济学家成为一种和“超女”一样的时髦现象。个性人物挑头,媒体助威,大众起哄,全国人民排山倒海般地彷佛为自己的不公境遇找到了渊薮。在一个宣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学家成为千夫所指的靶子,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不具有戏剧性吗?
1、谁有资格称为“经济学家”?——专家的外行
Economist,一个原本在英文世界里普通得跟任何professional职位一样的词语,却因为被翻译为“经济学家”而给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重重诟病。我一方面为这个有着5千年历史的、号称包容万象的宽容文明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也为有着13亿人口的、决不轻易宽容学者的狭隘民族感到悲哀。在美国,至少有十万economist在大学、政府机构、企业界和国际组织混饭吃,但中国居然容不下5个economist!?这是什么混蛋逻辑?是的,如果按照美国一流大学(干脆就说香港科技大学是世界一流算了)的经济学副教授标准,中国大陆的确不会有超过5个economist。那么,请问美国剩下的不是副教授和教授的economist叫什么?世界银行、IMF的那些研究部economist叫什么?高盛、摩根的那些economist又该叫什么?有本事在香港这块殖民地上俯瞰大陆并指手画脚的不是“经济学家”却可以指摘“经济学家”的人,怎么没本事给5千年绵延的中华文明做一点边际上的贡献,给他们一个名头?当然了,批评者有这样的殖民地心态,说不定早就给中国的economist们命好了名,比如“经济学工作者”、“经济研究者”、“经济学教育工作者”甚至更难听的“经济学新闻工作者”等,总之是没有他们这些人的许可,大陆economist们不能擅自“成家立业”,是需要到香港那里申请执照的!我都不是经济学家,你怎么能称为经济学家?我都没有来得及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指点江山,怎么轮到你们这些不懂行的人挥斥方遒?只是我不知道,今后大陆传媒在报道国外economist的观点时,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传真到香港科大,问问那位社会学教授,当事人到底是不是可以冠名为“经济学家”?或者干脆请这位教授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任职,并请他在评估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于万忙之中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economist称谓也来评估评估,免得外国人嘲笑我们不懂行。不说此人罢。
你要问我怎么定义“经济学家”,很抱歉,我不知道。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跟搞清楚韩寒这样的天才(抑或写手)究竟算不算“作家”一样,困难。对于什么水平的economist可以称为“经济学家”,不可能搞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靠计划经济思维命名的时代,应该一去不复返了吧,怎么还要求我们对一个职业的称谓统一认识呢?可有人就是试图统一大众的思维和认识!你说他会不会是希特勒转世灵童?
如果一定不放过我,要我对此“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最多勉为其难地说几句很普通的话:真的经济学家只对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假的经济学家对各种领域发表看法。“悲哀”的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种感情),真正理解世界经济学前沿的学者埋头书斋,远离媒体,而在大众传媒面前高谈阔论的人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代表。你说,在这样喧嚣、浮躁的社会,我们怎么甑别经济学家?面对大众的指责,我们能说什么呢?最多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罢了。可公众就是不放过economist们,那怎么办?这是我下面要说的内容了。
2、为什么偏偏是经济学家?——大众的糊涂
批评大众是需要勇气的,我一介书生,一无所有,固然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如临深渊。我决定不正面评价大众的观点,而只提出一些问题。
为什么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可以尽情地在学术论文中使用数学模型,而经济学家/economist这样做就不行?难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应该使用数学吗?那些指责主流经济学的人,为什么不在这个问题上遵循马克思的观点(“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
退一步讲,经济学家/economist在正式的学术论文中使用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在经济评论和经济散文中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难道有矛盾吗?毫不谦虚地说,我本人就在这样做。为什么要求所有的经济学家/economist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得用大众看得懂的语言?
经济体制改革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可以大规模地骂经济学家/economist;那么政治体制改革长久滞后,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骂政治家、政治学家和官僚?司法腐败,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骂法学家、律师?不是“雷公打柿子,专捡软的捏”吧?
类似地,法学家、律师甚至记者都可以做独立董事,经济学家/economist怎么就做不得?只看到拿了公司的钱为公司说话的经济学家/economist,怎么没看到那些为了改良中国企业整体环境而大声疾呼的经济学家/economist?这不是以偏概全、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么?
你们真以为经济学家/economist能够左右政府的政策?问问当今大陆最有名的经济学家/economist,看哪个敢这么承认?如果中国的学者能有这样的地位,你以为知识分子还只是“皮”上的“毛”么?你以为中国知识分子真的远离了“不听话就不给饭吃”的窘境么?
如果网友在网上投票都可以认定谁是“经济学家”,那么这样的“家”还可以称为“家”么?如果一个连经济学博士学位头衔都没有的人都可以命名“经济学家”,如果连媒体都可以命名“经济学家”,那么请问到底是谁在糟蹋“经济学家”的名头?
……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否认这一点就是睁开眼睛说瞎话。诚然,改革正在过大关,弱势群体的日子都不像想象的那么好过。我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深化改革,建立宪政,扩大民主,保护自由,大家一齐前赴后继地努力,别无它途。“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如果骂经济学家可以解决问题,那事情就真的很简单了!
供稿:白鲨在线——聂辉华个人主页http://rushang.cn/baisha
我表示赞成聂辉华先生的观点。经济是一门科学,对它的评价只能是科学的批判,而不是民意调查。民众认同的是结果,“下岗”“腐败”“私有化”只是表象,真相是国家的经济是否得到快速发展,百姓的大多数是否从改革从获益……
总体上同意楼上的说法,中国的经济学家本身就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经济学研究水平很高的人。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评定标准来评判中国的经济学者。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应该是通过努力,用自己创立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进一步地,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贡献力量!
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可以说我们国家在经济研究的确在世界上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无论是理论实证方面,还是规范分析方面。而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你一流的经济学家有多少,我们不必把经济学家摆到过高的位置,虽然经济学家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比较大的话语权,但最终是为政治所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所作的言论会像政治家的言论为公众所熟知,并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经济潮流和思想,类似于国家高级智囊的作用。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不管是从事纯研究的经济学家,还是更多地为国家经济发展谋划的经济学家,他们都没有更好的表现。从这一点上,合格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真的不多,这个群体应该继续努力发挥更大的、积极的作用。
关于是否应该由大众进行评判的问题,我也不全部赞成上文作者的观点。大家都知道,规范经济研究中存在很多的价值判断,由此产生的任何政策都会有正面或者负面双重影响,正如政治体系中的选举原则一样,有些设计民众的东西必须经过民众的裁判,对民众由于认识程度不到产生的问题要通过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当然,对于更加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更合适的方法是交给专门的专业人士进行评判。对此,我认为关于国企改革、产业调整、股市改革等问题,民众应该有发言的机会,至少应该可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评判,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应该捍卫每一个“人”说话的权利。
而至于离民众稍远的经济理论方面,我们也无需为自己擦粉遮羞。由于利益的驱使,专心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我们的理论水平距离世界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大多数领域仍然在学习和理解阶段,还谈不到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有差距并非不能赶上,以中国人的勤奋和才华,辅以合作精神,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取得全面的突破。
最后说说向外国学习的一些想法。有很多人以中国特色为借口,非常固执地拒绝外国的一些宝贵经验。但就经济上而言,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不论是现代金融体系,还是企业管理制度,我们无一不是从先进国家引入的。在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不能加以认真学习和借鉴呢?当然借鉴一定要学好吃透,不能看到葫芦就画瓢,这是非常危险的。由此,我认为熟悉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的海外经济学家的一些建议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我们不能党同伐异,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暴跳如雷,应该看看产生不同的根据,至少要明白对方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我关注和研究了部分郎先生的国有企业个案分析以及对国企改革的一些建议,个人感觉还是有参考价值和其内在合理性的。
在此呼吁在学术界少一些“文人相轻”的状况,在学术的天平上人人平等,不要把学术争论引到人身攻击方面去,为天下英雄所耻笑。同时作为身担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知识分子,做事情、搞研究要更多地从国家、从民族大义上出发,真正实践“瘦一己而肥天下”,“赢得身前身后名”。
经济学当然不能靠大众的情绪来判定。可是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并不完全一样。
但是经济政策是否成功要问问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经济政策是否推行也要问问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这才是民主宪政的样子。
“但我们某些媒体,甚至有些党报党刊,热衷传播攻击中国经济学家的言论就不可理解了”
这句话就很有些不像话了。公众没有吃多了,谁也不会没事来批评躲在研究所做学问的人。但是经济政策严重侵害了他们权利的时候,某些学问和人品都不怎么样的“泰斗”视他们为草芥的时候,他们对胡乱建言的人批评两句都不可以吗?
“在一个宣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经济学家成为千夫所指的靶子,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不具有戏剧性吗?”
大部分公众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懂专业的经济分析,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可能整天关心经济学家写什么说什么,可现在居然掀起了全民性的对主流经济学家的反感,我看责任不在公众而在经济学家自己。自己不反思反倒倒打一耙,推卸责任,恐怕不是明智的做法。
我当然赞同聂斑竹那么多为经济学学术规范辩护的那么多理由,经济学当然要数学。但我认为把经济学家被骂的原因找错了。为什么偏偏是经济学家的原因不在于大众糊涂。而是大众那么“糊涂”是因为偏偏是某些经济学家总是扮演误国误民的角色。
“经济体制改革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可以大规模地骂经济学家/economist;那么政治体制改革长久滞后,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骂政治家、政治学家和官僚?”
我觉得大众的反应很合情合理。政治改革滞后已经被骂了快三十年了 ,80年代基本上已经把大家政治改革的激情都耗净了。客观将政治改革的落后有很多弊端,但大部分人至少还可以保个饭碗,也许些少还能多点肉食。可9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改革,被某些主流经济学家许诺地过分好,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公开说通过经济改革用钱买权就可以达到让官僚放弃权力的目的,照他们这么说非但经济搞好了,连政治改革都省了。结果呢???90年代后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人民群众遭受了文革革命理想破灭以来最严重的欺骗。连饭碗也丢了,阵痛牺牲了那么多人,还不见个头。这么严重的问题都出了凭什么不能反思改革?凭什么不能骂经济学家?
同意楼上关于媒体的看法。大陆的媒体对“主流经济学家”够偏向了。
在google上搜一下,看看香港某教授在成都和赵勇的辩论之于主流媒体口中和观众录音整理的区别即可知。
那么很清楚了,媒体是事实+ 主观评论。天平两侧的升降言论都有才是正常。这又什么好奇怪的呢?
难道对于这种经济学家观点的争鸣还要舆论导向么?事实自有时间,民众,事实结果来证明
不可否认主流经济学家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贡献,但是也不可否认郎教授对于国资被侵吞一针见血的分析。这些,是事实,是可以看到的。其他的,以后会知道。
媒体,就让它报道,不要对自己不利的就跳出来骂,有利的就保持沉默,说经济学家是家,与媒体无关。
无论怎样,就将自己的学风自始至终吧。因为事实和真理是不以媒体的意志而转变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济学当然不能靠大众的情绪来判定。可是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并不完全一样。
但是经济政策是否成功要问问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经济政策是否推行也要问问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这才是民主宪政的样子。
支持。
经济学,和经济,和经济政策,是二回事情。经济学象偷窃学象物理学象数学一样,评定是不是一家,不能靠外行,要靠内行,要靠同行。
但是,经济学家不一定懂经济。小贩,大款,职员,他们搞经济学可能不行,搞经济搞管理就可能比经济学家强得多。经济学家搞经济,搞管理,搞改革,就比小贩、大款、职员厉害吗?既然除了经济学家之外,他人也在经济当中,也面对经济政策,则别人自然可以评论了。
但是,所谓经济学家,除了是搞经济学的之外,他们也搞别的,他们除了是家之外还是人。既然他们搞别的,既然他们也是个人,大家都在搞,大家都面临,大家都是人,则别人自然可以评论了。
最后问一句话给刘吉:你认为中国谁是经济学家?这些你所谓的经济学家,经过了国际同行的评定了吗?经过了国内同行的评定了吗?如果经过了评定,那又是什么样的评定呢?
最后问一句话给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你们是在象牙塔里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的仙女吗?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你们有意见呢?你们这些家作为理性人,是否应该面对这些质疑和反对并反省自己呢?
最后顺便说一点常识:谁是经济学家?谁是有公信力的经济学家?这是2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就专业贡献来说的。后一个问题,是就诚实无欺来说的。前一个问题,要看有没有理论创新。后一个问题,属于是否违法犯罪的问题,是否欺骗欺诈的问题,是否缺德的问题。
再说一点常识:大众并非没有判断力,大众的判断往往能够大体正确。大众不是电影明星,不是体育明星,但是能判断谁的技艺出众。大众不是法律专家,但是能做陪审员。
而例如好的尖端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也往往能深入浅出,让大众明白自己的尖端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历史发展情况。
中国的左派往往会挂着为人民谋利益的虚伪面具,干着违反人民利益的事情。呵呵,其实中国最应该防范的是那些一天到晚喊着仁义道德的左派分子。中国的大众往往会被这些左派所蒙蔽。
暂且不论经济学家的标准,经济学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平民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生活不好有意见,我们的经济学家应该好好反省才对,怎么能说老百姓是“挑软柿子捏”?有人说群众觉悟低,容易受别有用心的左派人士的利用,但我看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都相当的安分守己,不到活不下去一般不愿闹革命。
zy603的那句话说得真好,"作为身担对社会终极关怀的知识分子,做事情、搞研究要更多地从国家、从民族大义上出发,真正实践“瘦一己而肥天下”,“赢得身前身后名”。"
相对于民族大义、百姓福祉,一个经济学家的名份又算得了什么?面对“无知”大众的批评,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又何须如此动怒?倘若问心无愧,历史怎会不还你清白?
而至于离民众稍远的经济理论方面,我们也无需为自己擦粉遮羞。由于利益的驱使,专心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我们的理论水平距离世界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大多数领域仍然在学习和理解阶段,还谈不到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有差距并非不能赶上,以中国人的勤奋和才华,辅以合作精神,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取得全面的突破。
你能否告诉大家,我们到底比西方经济学落后在哪些方面,我们有必要啥都向他们学吗。
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9&replyID=433901&id=68281&skin=0
看我的帖子
你没有用真实的数据,科学的方法,缜密的逻辑推断过,就没有资格评判郎的观点。对于经济的观点是要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的!天马行空,胡说八道,毫无意义
你说支持郎的就是被利用,那我也可以说主流经济学家都是骗子,有意义么?
你说我们没必要学西方经济,那我问你,现在我们所了解的经济学是来自于哪里的?是国人编的吗?
要么就学全,将西方经济学都学透彻,如果学一半,只学现成理论,不顾推出理论的科学方法,断章取义,那我看也不行
要不就由你来为国人开创新经济学,当然啦,都要原创,数据也要真实,你有本事,你去这么干
如果要把所谓西方经济学与国内实际相结合,也行,但是目前没有哪本国人写的以中国实际数据实证方法的权威经济学书。当然,你可以试试。
(到现在,萨缪尔森的著作依然是经典)
既然都没有,那么,就好好将西方成熟的理论,实际的案例,充分的历史给学精了,然后,用中国的统计数据,使用科学的方法论,来看待中国经济的种种问题。同时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最新理论的潮流,从中国最基础的经济数据和宏观环境,企业环境,制度法规入手,去研究,得出规律,得出结论,提出建议,那么,才称得上负责的经济学者
继续宣传: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9&replyID=433901&id=68281&skin=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8 0:59:00编辑过]
如果我们还承认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经济学家”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拒绝民意调
查?难道所有的老百姓都是“素质低的人”?没有老百姓的实践,经济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试问:我们的经
济学家是从哪里蹦出来的呢?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是是老百姓日常点滴经济生活的科学,固然需要专业人
员的评定,但是他们只是从一个技术的角度加以评论,没有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出发!老百姓需要什么?良
心!任何不讲良心的“经济学家”也能成为“家”?在这个市场化浩浩荡荡的今天,连良心都能成为交换的
产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经济学家是没有良心的人?
拒绝民意是历史的反动,是对“以人为本”的顽固抵制!我们不反对经济学家,但是我们反对不讲没有良心
的经济学家,看看缪尔达尔的书吧,他已经经典的论证了“真正的经济学家是需要广大人民相信的,而不是
由政府来相信的”!
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元逻辑”!
经济学是科学,是社会科学,因此评价经济学家的标准就不能跟自然科学家一样.民众的看法对于经济学家是否是他们眼中的经济学家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虽然说郎先生自我包装和营销策略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也反映了他在民众心目中是代表他们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有阶级性,经济学家也有阶级性,我国在改革开放前虽然说错用了阶级的概念,但也还是能正确理解阶级在我国的巨大力量,而看一下今天,国家日益的淡化阶级的意识,这难道不正是当前我国的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干的吗?郎先生的出现不正代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学家的诉求吗?
经济学是科学,但不是自然科学,那些在社会上高呼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不应该有阶级性的人无不是想维护自己统治利益的统治阶级,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不是指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不到5人,而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经济学家不到五个
虽然不是全部同意,但是支持楼上两位的发言
既然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不学西方经济史,那么就让中国经济日后的发展来证明郎吧,反之亦然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