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世界货币体系的新格局
 
    令全球关注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日前在上海和香港正式展开,在全球倡导改革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序幕中,人民币国际化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这一步,将为世界货币体系的走向带来新的格局。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人民币最终将与美元和欧元一样成为国际货币,但新货币体系的建立将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戴相龙说,国际货币体系不是会议制度决定的,是经济实力的结果,是金融市场认定的结果。所以说美元的主导地位不会很快削弱,但也会出现货币多元化的趋势。经过十多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可能会形成一个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以及其他货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可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失衡,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李扬认为,由单一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储备货币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多元化。他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储备货币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要30年时间。陈雨露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要经过3个阶段,每个阶段10年,第一个阶段是结算货币阶段,应用于周边国家的贸易当中;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金融投资货币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储备化阶段。我们现在就是在先推人民币的周边结算,到2020年以前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要让人民币真正走出国门、走出周边地区、走向世界,就必须让人民币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开始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势必增加,如何保障人民币跨境流动有序稳定则对监管工作提出新挑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监管机制非常重要。
       何世红认为,人民币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还需要具备若干基础条件,包括能够自由买卖、自由流通;需要调整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结构,令经常账户维持一定逆差等。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表示,中国内地的经济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其金融与货币体系肯定要与之相配,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他预计人民币将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成为区域性货币,再从区域性逐步走向国际化。
       谢国樑说,从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总体来说是强势货币,贸易中的出口方会较愿意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但从议价能力看,在买方市场年代,进口方则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用什么货币计价与结算进口方更有话语权。目前内地对东南亚地区处于贸易逆差地位,选择该地区作为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相对较为容易推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跨境货物贸易实现人民币结算是我国外贸和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国金融业服务于进出口企业的一个重大创新,它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密切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出将使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加快企业结算速度,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