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46 0
2009-12-06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  知名财经观察家  吴东华    写于2009年12月4日  我的博客http://wudonghua020.blog.163.com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日前出版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披露,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亿元。他还将一些国际投行称为导致中国企业衍生品投资失败的罪魁祸首。”(见《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3日头版《68央企浮亏114亿元  国际投行是祸首》一文)。笔者认为,68央企投资衍生品有三大致命伤。
    缺乏前瞻性是68央企的第一大致命伤。截止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114.0亿元的浮动亏损。这个前瞻性要分行业来看,比如股票市场的投资是否形成了A、B、C三浪运行呢?从中投投资美国股票来看,是在B浪反弹进入三分之二的阶段投资的。很明显,面临着C浪即将杀跌的风险。另外,期市与股市基本上呈同趋势运行。另外,要从欧美汇率主线去看前瞻性,顺汇率趋势决定了成功,逆汇率趋势决定了失败。还要从欧美经济体在某一阶段内谁比谁更恶劣,从导致热钱的流向上来把握热钱前瞻性。第四,要从各国主权基金的债务风险和经济增速、家庭负债等方面去考虑所投国家的经济前瞻性。笔者认为,68央企投资衍生品仅仅找几个市场操盘手,恐怕这是败因,因为操盘手并不是有广阔的研究视野的,没有前瞻性一目了然,那么衍生品投资失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资本实力差是68央企的第二大致命伤。其中26家央企从事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这种对赌必定成为外资的盘中食。外资能左右着全球某个行业的舆论影响力,通过影响力来调动热钱的来去动向,并且通过自己巨资和联手外资别的巨头,来操纵某产品价格的起伏方向。我国央企并不具备这些实力,仅仅是拿钱去对赌,这是盲目的赌徒,亏损早在对赌进行前就埋下了祸根。
    对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了解成为68央企的第三大致命伤。国内投资金融衍生品一般以三个月、半年为期限,而国内对赌却要3-5年或长达10年以上。然而任何行业的趋势都是三年两头起伏的,国内却把钱长期押在赌台上,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对波动性的忽视。因为任何行业三年两头有巨大的波动性。所以,三年里一定要采取做多和做空两个时期的操作,怎能做多或做空一操到底呢?要顺势而为、波段操作才是正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缺乏前瞻性、资本弱影响力弱、不了解行业三年两头大动的波动性规律,成为68央企兵败衍生品的三大致命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