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非冥无下
系统似乎有点问题哦~~
(1)逐渐了解楼主调研的目的了,似乎是想了解当前社会潮流下(环境变量既定),所谓知识女性选择“终身饭票”时,对于“爱情”这个感性因素,以及所谓“现实物质条件”等理性因素或社会性因素,对于这二者的优先序如何排列

。。。
(2)之前我们讨论过关于“婚姻”的本质属性问题了;“婚姻”更是一种家庭契约,是双方责任的互换。。。
按照这个逻辑,其反证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即使某女(比如A女生)因种种原因在婚姻组合的可能性名单中将前任男友(比如A男生)删除,而种种机缘巧合之下,A女生最终选择了与B男生结合,结婚了。那么在这个“选择、否定、再选择”过程中,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再选择”中就一定没有爱情,或者说“再选择的爱情浓度甚至纯度”一定比“初次选择”要差

!
举一个极端一些的例子,多年前的一个资料显示:东德和前苏联某研究所曾有个长期研究:实验的志愿者在漫长的岁月里,尽量减少外出与人群和社会的交往,其主要的日常生活,是与一只2岁左右成熟的大猩猩朝夕相伴。实验进行到第38个月时,仪器观测显示:当听到大猩猩具有特征性的声音,脚步,动作,或呼啸。实验志愿者的大脑活动水平显著升高:除了脑电波异常活跃以外,还会分泌类似人类伴侣之间亲密时刻所特有的多巴胺类物质 。——换言之,相处久了,对一只猩猩或猴子产生人际间亲密情感,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个实验没有考证过,不过很有趣。
因此,可以推而广之的是,如果一位女士下决心嫁人了,一定是嫁了她感觉很好的男士,将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他;当然可能将来会在婚姻中更深刻地培养“爱情”,或者将爱情和依附感逐渐转化成了“亲情”,等等。
事实上,放眼社会,几乎所有成功的婚姻架构之内,都是可以培养“爱情”、逐渐产生“爱情”,也可以将原有的“爱情”进行到底的。换言之,“最优的婚姻组合+可能次优的爱情组合”,是主流家庭的策略集/选择。而“相对差的婚姻组合+不稳定的最优的爱情组合”,后一种“策略集”基本不会出现。而一旦出现,双双解体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毕竟是现代社会了“婚姻”不是命定的终身制,彼此都还都有其他“更优”、“较优”的选择。
(前段时间,偶遇一篇李泽后的一个史料研究:清朝中前期,京畿主流社会中婚配比例最高的,竟然是富有薄产的新寡女性和青年男性的组配;这和我们现在很多青年学子热衷于寻找北京、上海、香港等家在本地的女生,以及青年经济学者高度热衷于给大龄女企业家讲授和解读“后经济危机时代”,“何其相似乃尔”

?!呵呵,权当是笑料,一哂。。。)
(3)补充:综上,个人坚持以为:LZ的社会调研想法很及时,用意亦很深刻~~只是,具体到选项的表达:“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这种用辞的分寸,实在是难以苟同~~ 而且,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类型或时代,“为了爱情不顾一切”,都实在不是个积极的事情。而且,对于婚姻组合或爱情组合中的另一方,那个实际上一直掌舵的男人而言,简直是一种污辱!一个要“失败”到什么程度的男人,才有勇气承受这种,不对等,甚至施舍的婚姻或爱情;而这样的委曲求全,会让一个男人觉得幸福么

?!
(不过,现实生活中,的确见过一些甚至是还很年轻的女性,对男朋友、对丈夫、甚至对自己的异性领导,或异性导师,都充满了强烈的毫不掩饰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包括各种有趣的行为:偷看手机短信,偷听电话,到电话局查调通讯清单,翻检个人用品,盯梢,甚至像北欧猎犬一样闻嗅对方的衣物和用品;

呵呵,这种现象据说还很多,网络上还有总结、传授经验的,实在不知道男士们面对这种终极版的“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心下感觉是幸福,还是其他的什么,呵呵 。。。后者,不针对具体任何人,完全是个人直观的感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