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人口
目前农村已经成为“鳏寡孤独”的聚居区,有劳动能力的都进城谋生了。并且,严格的计划生育也使得农村未来的新生人口越来越少,而“农二代”在6:1的关怀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妈),大多丧失了挥汗如雨下地耕作的意识。随着劳动人口减少,未来的农民将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吃原始社保的。
2.农地制度
劳动人口的降低如果有着配套的“土地流转”制度,那么将是提升农业生产率的途径。可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其实是“虚拟主体”,大大阻碍农地流转,其不完备的产权只是保障了ZF随心所为的征地而已,对于农民福利改善作用甚微。当然,如果土地私有那么土地恶性兼并也在所难免。因而,农地制度我们将进入死胡同,效率与稳定会产生激烈的冲突。那么,或许只有时间才是解决这一两难的唯一途径,如果农民下降到只有两亿呢?那么农地足够每个农民发挥耕种的规模经济,也丰裕到没有土地投机者兴建高尔夫、山林别墅、度假农场之类。
3.生产方式
许多搞“三农”的人总是鼓吹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从未下到地里耕种过的话,很容易得出这个便捷答案。问题在于,限制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一个是上面说的土地供给的制约,另一个重要制约是农地本身具备地形地貌的,并非所有的耕地都是“均质的平原”,我就很难想象碎布条式的“梯田”怎么规模化,可能还是“小亚细亚生产方式”比较适当吧。因而,虽然产业化和规模化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也是受到技术适用范围限制的,何况还有农地制度的约束呢?
因而,在城市化没有进入到一个高等级阶段,在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农地制度难以短期剧变,生产方式转型存在门槛的三大因素下,农村及农业将进入一个严重衰败时期。正式进入这一时期的时间将是50后60后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也就是在2020年左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将在30年后,即按照年均1%的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化率的时间(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5.68%)。祈祷中国经济别停滞吧,那将延长农村衰败的时间,并彻底使得中国丧失真正崛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