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7175 83
2018-06-06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新充实挑战|    |公告【想成为牛人】|


每日签到及奖励:
1.须在当日主题帖下回复(昨日阅读时间与累积阅读时间)及算签到。(例如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总阅读时间30小时
2.有效签到即奖励10论坛币(非当日为无效签到
3.回复内容包含所有5条者,且思考点评感想优秀,最高奖励100论坛币
4.所有5条者】可加入充实计划群组分享深度信息


充实计划理念与目标:
投资的眼光,视野和格局需要海量理论及实践积累,而阅读是所有基础的基础
团队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每天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阅读有价值的信息



所有5条,回帖参与内容可以包含:
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再一次,我想跟在座的年轻人共勉:每个周六,你可以选择看美剧,也可以选择学习。如果你学习,两天后的周一,你不会很快的就在工作中出彩,你的老板也不会知道你花了整天的时间学习,更不会夸奖你什么。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明你在努力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每个周末都这样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你会发现你已经突飞猛进。我认为,学习是一件几乎没有短期回报的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回报却是非常丰厚的。
我阅读很多材料,也花很多时间和很多人交谈。我觉得两个最有效的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阅读和同专家交谈。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做这两件事情。在我的kindle上有不到一千本书,我大概已经阅读了其中的2/3。

在百度,我们有阅读小组,在那里,我们可以每星期读半本书。我试试上参加了两个这样的阅读小组,在每个小组里都会每星期读半本书。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两个阅读小组的人。我每周六下午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独自在家阅读。
当我和研究人员,或是想创业的人交谈时,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不断地阅读论文,每周认真研究六篇论文,坚持两年。然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对你长期发展一个极好的投资。

但这种投资,比如你花整个周六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没有人会赞扬你。而且很可能你在周六所学的东西对你在接下来周一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很少会从这些投资中得到短期回报。但这却是很好的长期投资。确实,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研究者,就要大量阅读。

人们通常用意志力做这些事情,但不起作用,因为意志力会耗尽。我觉得,人们喜欢创造习惯,比如每周都努力的学习工作,这是最重要的。这些人才是最可能成功的。
学习很少有短期成效,但如果你决心做研究或者做工程, 而且你并不是只做一个周末,而是每周如此往复,坚持一年,你把每个周末都花在学习文献上,那么一年之后,你将收获巨大。所以,我认为, 自我进步的途径就是博学研究,因为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并不是仅仅持续一周或一个月,而是一年,甚至两年,那么在这段时间之后,也许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你就可以把一些东西学得非常透彻了。
第二点,特别是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试图预估投资在你自己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我定义的「年轻」是任何在100岁以下的人。

任何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在数十年后给予你回报。但这并不容易。一旦你离开了学校,投资于学习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几乎很难看到明显回报。没有老师会站在你身后给你一个分数评语或者督促你继续用功。但是如果你肯自我激励或者保持阅读的习惯,继续跟自己的想法较劲,和能够让你获益的人保持沟通,那么在数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在特定个人领域学习之中的佼佼者。

学习的过程也会帮助你决定真正该从事什么,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关于别人如何改变世界的实例,你也会得到更多灵感来启发自己如何去改变世界。

做一个简单总结:即使并不容易,但还是应该坚持在学习中探索,同时积极寻找一种能帮助整个人类的事业,并投身其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6-6 06:29:2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6 06:36:13
昨天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121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6 06:47:36
昨天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30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6 06:55:03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8-6-6 06:28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新充实挑战|    |公告【想成为牛人】|
阅读1小时,总计521小时,第488日。

阅读《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至77%

当我们需要在具有多维属性的不同备选项中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并不仅仅依据价格这个单一维度进行瞬间的本能反应或推理,也不完全依赖自己的记忆,而是会在不同备选项之间进行反复比较,最终做出更为慎重的抉择。当我们面临应该租住哪套公寓、选修哪门课程、购买哪款山地车、去哪里度假、接受哪个公司的职位等等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会依赖于一些选择策略( choice strategies )。

做出选择总是很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思考时,所有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并不会同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有时某个理由出现在头脑中,过一会儿又出现另一个,而前面那个理由又从头脑中消失了。不同目的和倾向交替出现,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非常困惑。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的方法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线,将纸分成两栏,一栏写下能支持我做出某种选择的理由,另一栏则写反对的理由。通过三四天的思考,我把不同时间、不同动机带来的支持或反对理由都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各种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同时呈现在思考范围内,接着我就开始尝试估计它们各自的权重。当发现两条权重相等的理由分别出现在两栏中,我就把它们都划掉;如果某条支持理由的权重等于两条反对理由的权重之和,我就把这三条都划掉;同理,如果找到两条反对理由的权重之和等于三条支持理由的权重之和时,我就把这五条都划掉。

再举一个不考虑所有可能性的例子:某人要招聘一名秘书。在美国一些地方,上百人申请同一个秘书职位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不了解该职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以及不知道如何考察秘书能力的招聘者来说,做出选择是极为困难的。数天来申请人不断地出现,雇主是否需要等到 100 名申请者都出现后,用尽可能完备的方式来评估所有这些申请者呢?这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那么雇主是否可以采用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对所有的人进行快速评估,然后再深入了解其中的 20 名申请者呢?深入地评估一部分申请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信息吗?让我们假设雇主使用一种非常有限的策略:深入评估前 20 名申请者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这种策略与深入评估所有 100 位申请者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差呢?

据 Richard Cyert 和 James March ( 1963 )的研究,组织和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使用有限的搜索过程来找到满意的而非最优的解决方案。并且,判断一个解决方案优劣的标准是根据搜索开始之时便选定的标准,以及随着搜索过程而变得更为凸显的标准来决定的。

如果根据每个方面的合意程度大小来进行评估,那么这种形式的有限理性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好的选择——尽管这个方式不包含补偿性的机制。如果每个方面是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比例来进行选择,那么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果仅仅根据我们想到每个方面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那么这无疑是个错误的过程。登广告的人往往通过突出产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的方面来对产品的吸引力进行操纵,促使消费者过度考虑这些好的方面或者根据他们产品最好的属性来排除其他竞争性选项。

售一款标价 275 美元的面包机。这款商品销售情况十分不好,直到这家商店同时开始出售另一款稍微大一点的面包机,但它的价格比之前那款贵了许多,高达 429 美元。这款新的面包机在销售上依然不成功,但是前面那款稍微小一点的面包机的销售量则翻了不止一番。与那款标价过高的大面包机相比,原先那款便宜的小面包机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

人类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思考方式,无意识思考系统比有意识思考系统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他们估计,意识系统每秒只能处理少量的信息(大约每秒 2~3 比特,如每秒阅读 5~7 个单词),而无意识系统每秒的处理能力为 11 200 000 比特。他们也比较了两个系统在其他方面的不同并得出结论:对于任何复杂的智力任务来说,无意识系统都会比有意识系统表现得更好。这个理论解释含有很大的推理成分,而这项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其提出的颇具争议行为层面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6 07:00:56
昨日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25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