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8年开始的住宅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摆脱经济危机拉动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不论是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首先走出困境的只有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
尤其是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07年,中国出口型中小制造业的危机,转型的努力一直没有十分有效,当然,低附加值出口的巨大转型,靠一两年的努力是不可能奏效的,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用5到10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一转型。
转型一词成为中国经济的焦点话题。但是,我们并不轻松。中小制造业的危机有很深层次不可解决的难题,比如中小制造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我们认为是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实则不然,是转型压力下的机械设备更新的难题,以及订单的获得难题。而且,信贷支持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制造业,对于惜贷的中国商业银行,操作层面会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在10年的实践中力度不会很大。我们在指责国进民退的当下,更应该考虑到的是中小民营企业多年来形成的诚信危机。贷给国企,至少还能保政信贷支持民生,保就业;而支持私企的结果难免会成为炒房的资金来源。
这是其一。
我们再回头说我们寄望的高科技产业。去年在一篇文章《陈宝存:从微软黑屏事件到房地产救市的合理性》中,我专门谈到过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导致的研发热情的缺乏:
聆听了郎咸平教授的讲演,我也在思索中国的中小制造业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东南沿海中小制造业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下能否短期简单恢复?那么微软黑屏事件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国家版权局的专家对此问题有这样的表态:九成以上认为微软用黑屏惩罚盗版“做得有点过”。到会的专家认为微软打击盗版无可非议,但是以黑屏手段干扰用户的工作和心情,涉嫌侵犯了电脑用户的个人财产权和人格权。电脑屏幕是电脑用户的的个人财产,微软没有理由用侵犯他人财产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专家都这样的思维,难怪普通大众了。当然作为老百姓的一员,我也用山寨手机,又便宜功能又好,这无疑是我们的普遍心态,不认为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会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但是,这影响了国内中小制造业恢复,因为我们已经倒闭的中小制造业主要是替外企生产,贴牌而已。这就有了郎咸平教授所讲的6+1产业结构,在我们实现一元的利润时,美国实现六元利润,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你没有知识产权的优势。
对知识产权的无视,我们大家都是有功劳的。但是大家试想一下:中国某个高新企业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还有否有研发的热情?用十年、100亿的时间资金投入,研发出来的产品投入市场,造假链条用不了一周的时间就把产品普及了。非常可怕的局面,但是我们视而不见。那么高科技的产业化,最与中国经济的拉动十分有限。
这是其二。
而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所涉及的恰恰是中国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不论是煤炭、采矿、电力、储运、钢铁、建筑建材、装修、家具等等,基本集聚了最底层的收入人群。我们在谈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必须注重这些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企业人员就业问题。我们更多的国企央企最大的压力就在于保障就业。而这是私企不用考虑的。
房地产拉动的就业人口仅仅建筑行业就大约1个亿,而08年中国房地产危机的影响(与全球金融危机不是一个时点的问题,中国楼市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关联)最先导致的恰恰是2000万农民工回乡。这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中央救市举措以及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稳定房地产行业的真实含义。
这是其三。
金融危机前后的所有预测几乎都在关注09年的就业形势,关注中国经济回暖的周期,那么一年之后的现在,还有多少人关注就业、关注回暖?而房地产回暖功不可没,没卸磨就杀驴,这是很多人对地产行业的看法。但是,没有等来对地产行业的打压。
至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的新精神,实在不会影响楼市的消费。不过我认为,合理引导消费,使得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们延缓消费时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这一表述里面会有两层意思,第一支持消费,第二加大转让成本,最终还是转嫁到持有房产的最终消费者。不过,对与财政压力下,税源不容易新增的地方财政,这是无奈地选择。
这是其四。
房地产拉动而不是绑架了经济。这一拉动至少要高速30年。这是基础工业成长的根本,更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