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34 0
2009-12-11
在现实的经济状况下,中国不仅应该大幅度减税,而且应该控制****财政支出,防止大规模赤字的出现,从而推动国内财政运行的机制向“公共财政”转变。
面对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果断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组合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应对国内经济的大幅下滑。****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国内经济在今年出现了迅速的反弹,但诸多的隐患,如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通胀风险,引发了对经济复苏“重量轻质”的担忧。
前10月:赤字财政竟现盈余
为了顺利实现“保增长”,中国今年的财政可谓是花了大价钱。按照****工作报告的要求,2009年***财政安排7500亿元赤字,比上年增加了5700亿元,同时代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创出了新中国60年的最高纪录。
财政部近期则提出,将“力争”完成年初制定的财政收入“保八”的任务。这意味着如果全年支出不超出预算的话,年初预算报告中确定的财政赤字规模将会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国财政将继续保持稳健。
而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今年前10月国内财政收支状况也的确表现得颇为出色。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前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其中,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1万亿元,同比增长4.7%。随着年底前财政收入的继续攀高,中国基本上可确认将完成财政收入预定的8%增长目标。
在实现财政增收的同时,因****推出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财政支出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前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4.9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收支相抵,前10月中国财政在经济低迷的年度竟实现了盈余——虽然按照惯例,财政部门在每年的12月都会有一个突击花钱的过程,这有可能使****财政“按计划”出现赤字。
与中国的“不差钱”相比,其他主要国家的财政状况则危机重重。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收入同比降幅达17%,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收入降幅和赤字规模均创近50年新高。同样受困于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英国****已决定出售包括海底隧道和核燃料公司等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填补赤字。
欧美的财政状况之所以恶化至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的同时,对基建和社保的支出则有所增加,这种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经典的、以“减收增支”为代表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财政困境。
财政盈余秘密:税费增加
不断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债务,自然不应成为中国效仿的目标。而在经济低迷期,这种以“增收增支”为代表的积极财政政策,也是颇具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提出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财政增支,以带动相应的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用于投资,从而在当期形成需求,拉动经济的复苏。但与此同时,****还要把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作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在经济放缓和财政支出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增收”的压力必然大增。
税务部门由此加大了对重点企业的稽查力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税收稽查风暴。此前财税部门对个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停止实施自2002年以来的“双薪”所得按月薪单独计税的办法;财政部近日也下发通知规定,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显然,如果这部分费用计入工资收入,将会导致职工多缴个人所得税,个人税负也将继续加重。可见,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并没有相应减轻——在前10月的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大部分为罚款等非常规渠道的收入)大增33.8%,针对服务行业的营业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也都实现了正增长。
不仅如此,面对着财政压力,有的地方****采取预征相关税费、延迟退还企业税款的做法;还有的地方强逼企业缴纳一些“莫须有”的税费。前一段时间热炒的“钓鱼执法”的背后,其实就是相关部门财政压力下利益诉求的典型事件。经济下滑期间,企业的税负环境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
财政增收增支已成为****扩权工具
在我们看来,这种“增收增支”的财政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是使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但也会给中国经济的复苏和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财政“增支”方面。投资在众多基建项目上的财政支出以及其所带动的巨额银行贷款,自然是本轮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原因。但这么大规模的资金短时间集中投资于基建项目,势必会出现部分项目操作失当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
从长期来看,由于财政支出往往通过****或国有企业之手进行分配和投资,因而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会使得国有部门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在客观上会压缩民营经济生存的空间。也由此,****对财政资源的过量获取和支配,与准入门槛的限制、交易规则的歧视以及金融资源获取的不公平一起,成为了目前“国进民退”重现的几个重要因素。
其次,在财政“增收”方面。目前的情况显示,国内的非税收入在持续高涨,企业税负也有所恶化,现在财政部将征税的矛头再指向个人,而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呼声却置之不理,这无疑与经济危机之下全球许多国家减税的步调背道而驰,也可能让国内消费过低的状况雪上加霜。
目前财政“增支”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也会被“增收”的紧缩效应部分抵消,从而使积极财政政策丧失其政策本意。“增收增支”无非是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变成了****的收入;将原属于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投资,经****部门之手变成了消费、投资。****部门征收、分配和转移更多的财政收入,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的风险和财政资源的浪费,更会成为在经济低迷期中****“扩权”的工具。
呼唤制度性减税促内需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应体现在“增支”上,更重要的是应该大规模减税。对中国****来说,“减收”比“增支”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减轻企业和民众本已沉重的税收负担,由此刺激民间消费和投资;还能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推动****的职能转型,以及国内的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向“公共财政”转变。
此轮经济危机给中国最大的教训就在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已过度依赖外需,而国内的消费力量却非常薄弱,这才使得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极大,经济增速出现了大幅下滑。据统计,中国民间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美国则有70%,即使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俄罗斯、巴西,民间消费也能占到GDP的60%。而据此前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内地是全球税负第三重的地方。
显然,中国的税负较重,与民间消费低迷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在我们看来,持续地、制度性地减轻民众和企业税收负担,并相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民间的消费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启动。这应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具体策略,也是与***的“调结构”、“促内需”的定调相一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