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710 0
2009-12-12

我现在把白银货币化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归纳一下。我认为,所谓的明代白银货币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明代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货币形态的过程,第二,明代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再到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的极大扩展过程,第三,白银成为中国主币以后向世界拓展,促使白银形成世界货币,参与经济全球化建构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概念,我经过初步考察,将白银货币化略述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明朝洪武元年到成化二十三年,是白银从非法货币变为合法货币,在民间社会启动和发展的阶段,特点是白银从民间社会崛起,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在成化年间的民间社会大宗交易中已经成为了主币;



第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到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白银货币化中国家与民间互动扩展的阶段,建立在国家与民间认同的基础上,特点是自下而上转而自上而下并行发展。成化后,白银得到国家事实上的认可,从上到下大规模全面铺开,采取赋税折银的形式扩大发展,这一带有国家强制力的形式促进白银加速普及全社会,成为了社会基本流通手段。发展到嘉靖年间,也就是1540年左右,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基本奠定,意味着银本位在中国的建立;



第三,嘉靖十九年(1540年)到明末,是白银货币化在国家与民间社会极大扩展后走向世界的阶段,也是国家社会与世界三者互动的阶段,特点是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基本奠定以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正是这种社会内部产生的巨大需求,推动了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张,超出国界,走向世界。然而,这也正是以白银为媒介的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关系,使得世界通货危机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事实证明,中国走向近代、走向世界是有内部强大驱动力的,沿着一条白银货币化,市场扩大发展,与世界连接的道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托,市场扩大到了世界范围,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了日本、美洲的白银矿产大开发,拉动了外银大量流入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亦即世界经济市场的建构,并深刻影响了全球化开端时期的历史进程。



把前面归纳以后,是我现在做的研究。去年,我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项目,题目是:16世纪明代财政研究,以《万历会计录》的整理与研究为中心。中外史学界对晚明社会经济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围绕着“一条鞭法”进行的,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与其他断代财政史的研究相比较,明代财政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除了财政和经济通史类的著作中明代财政史的篇章外,对明代财政整体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少的,以至于20世纪末,学者称之为明代财政史研究的世纪遗憾。20世纪50年代,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财政史研究史学家在完成了唐代财政管理研究后,着手收集明代资料,但终因研究复杂,资料繁多而却步。迄今为止,关于明代财政,只有一部专著出版,就是美国学者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系统论述了16世纪的明代财政,试图对明代财政政策、状况做出全面说明。遗憾的是,他主要利用的是《明实录》、《明会典》、《明史》,还有明代地方志的资料,对明朝当时编订并且保存下来的国家财政总账册《万历会计录》(1582年翻刻),只用了其中6个具体数字,并且将这部书列于参考文献的其他明代和清初的资料当中,这不能不说是该书的一大缺陷。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相关的研究中,比如日本学者对明代的赋税研究相当深入,但也没有利用《万历会计录》的资料。《万历会计录》的研究是著名史学家、经济学家梁方仲先生首先发表的,他在《评介<万历会计录>》中对《万历会计录》做了简要的介绍。台湾经济学学者赖建诚的《<万历会计录>初探》一文发表于1994年,更全面地介绍了《万历会计录》,他于2002年开始对《万历会计录》中边镇饷额方面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近几年来,林枫利用《万历会计录》研究了商业税,写了一些论文。经济数据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方面,梁方仲先生也是最著名的学者,他的《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已经是资料统计方面的名著了,其中明代四十个表中的六个利用了《万历会计录》的资料。但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集中关注财政货币化的问题,所以,我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延伸,利用《万历会计录》的整理来看明代财政货币化的情况。



《万历会计录》是万历四年到九年(1576-1581)由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编著的,于万历十年1582年刊刻,一共43卷,内容被改了,全国包括13个布政司,2个直隶的田赋,岁禄,各边镇的饷额,内库,光禄寺布料供应,宗藩禄粮,官员俸禄,营卫俸粮、漕运、仓场、屯田、盐法、茶法、钞船料商税、杂课等方方面面。据我们初步统计,其中大约包含十多万条数据。我们想在保持书本原生态的状况下,把内容系统地整理出来,做成表格形式,方便学者利用。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使得白银成为统一的货币计算单位,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想在全面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万历会计录》的数据,结合明代档案和文献资料,对16世纪明代财政的整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财政收支从实物经济到货币经济的转变所达到的程度,国家对经济资源的掌握和分配进行研究。我们打算在大量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做出系列表格,以白银为研究变量,运用数学方法做一些统计分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借此了解16世纪明代国家财政总体结构中货币化的比例。



2007年,我和华北电力大学一位数学教授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因为我的数学不行,就由他来做一些数学上面的统计分析。我们的论文发表在台湾20077-20世纪社会变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把《万历会计录》中荷兰的全部资料作为分析中心,比较清楚地把一步步怎么做体现了出来。田赋是财政的重中之重,我们先把各省的田赋整理了出来。一开始还是讲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万历会计录》是什么样的书,我们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国家会计总账册。一般认为,明代的田赋一直是以实物形态出现的,所以我们想看看田赋里有多少货币化的成分。明代财政以实物为主是毫无疑问的,史籍中始终这样记载,史学界也认为明朝田赋征收始终以实物、米麦为主。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明后期,货币经济极大发展,在货币化的大势所趋下,地方货币改革全面铺开,导致国家财政改革和财政征收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变化有多大,程度有多深,是需要探讨的。



我们以《万历会计录》中河南的资料为中心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到明后期,白银货币不仅进入了赋税的领域,而且逐渐成为各种赋税、征派采用的统一预算和支付手段。这样一来,各种赋税就具有了统一的计算标准,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白银货币化使得白银作为一种统一的计算单位,一种普遍适用于所有项目的标准化计算手段,为我们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我们可以利用《万历会计录》中系统的资料对明代财政结构和货币化程度做出估算。田赋是国家的财政核心,最能反映国家财政的性质。我们选取河南布政司的田赋数据入手,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是仅次于湖广,田赋数额第二大的农业大省;第二,它位于北方,是白银货币化和财政改革中的典型。需要说明的是,据《会计录》记载,万历初年河南实际上的行政区划包括9108个州县,不同于后来《明史·地理志》中记载的8102个州县。河南田赋征收的项目十分复杂,经过整理,我们把其大致归纳为夏税秋粮,前者分为小麦、税丝、绢三大类,后者分为米、枣子易米、粟米、豆类与杂粮、地亩棉花绒、草、户口盐钞银、遇闰加银,主要是米、草、户口盐钞银三大类。



我们首先对收入做了非常具体细致的分析。夏税各项都分了起运、存留两部分,对《会计录》中标明价格的部分我们直接采用书中的货币额,对没有折银的部分,我们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其折银数额,两项相加就得到了田赋总额,减去实物部分,就可以得到货币化的比例。之后,我们又对秋粮进行了同样的分析。据《明会典》记载,河南在明代初年的田赋没有货币成分,夏税秋粮都没有钱钞这一项,即完全没有货币。(因录音设备问题,后续部分丢失)



张曙光:



白银货币化在中国进入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非常值得探讨。这项研究当然还需要再进一步,考察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以帮助我们认识白银货币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已经有学者在利用这些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了,比如,中国晚明为什么错过了近代经济起飞?这里不仅涉及政治制度,金融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万明教授他们的研究做得很扎实,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们有请封越健首先进行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