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实现报酬递增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支出,我个人认为还应包括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文化支出。解决基础教育的应试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痼疾了。本人也想献计献策一下。 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促进个人幸福的意义外,重要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简单说就是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专门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基础的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的基础知识、健康的基础知识、文化的基础知识、娱乐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的基本技能等。因此,基础教育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似乎具有明显的功利目标。这种功利化的原因和表现是:第一,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的效益成了校领导或老板的主要目的;第二,一些县市教育局领导热衷于学校改制或基建等从中牟利;第三,老师通过课外辅导班等热衷于经济效益;第四,学校和名师向城镇集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向城镇集中,乡村教育边缘化;第五,家长也热衷于孩子考名校、拿各类竞赛的奖励证书。
产生基础教育功利化的制度根源在于:第一,基础教育的办学市场化,私立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名声,对应试教育抓得尤其认真,甚至实行考试成绩与考进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人数挂钩(公立学校为了竞争,也采取相应措施);第二,高级中学、中专、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等为了抢生源,对中学实行推荐人头数奖励,老师和学校积极响应,于是对抓升学率更加来劲;第三,应试教育的其他既得利益者推波助澜--例如: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或班主任推销应试资料拿回扣、办应试复读班拿提成,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对老师进城调动收受贿赂,等等;第四,高校按分数录取学生,基本不参考其他表现,用人单位(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招人偏重文凭和名校学生,公务员考试中文凭是门槛、面试有舞弊。
基础教育应该树立人才多样化质量观,并把握德育为本、体育为中心、自学习惯和创新技能培养为重点、因材施教、实践出真知等基本原则。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上大学,对他们要较早的培养动手能力,教好数理化。所有的孩子都要培养家庭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劳动光荣感,要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习惯和认知模式,要学会思考和创新,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老师要发现学生的潜质,扬长避短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每一个学生要在学校里感受到自己能得到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有机会满足,我总成绩虽然差,但是我组织能力强、我唱歌行、我为大家搞卫生总受表扬、我写文章不错、我帮助别人受到表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