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探究經濟問題習慣從"給定偏好及預算限制的條件下,找出需求行為"的方向著手.但實際情況往往不能預先得知消費者個人偏好.顯示性偏好就是反向思考此問題的工具.
 假設某段時間內偏好不變(至少是研究者討論該問題的這段特定時間內),則誠如3樓hanqing525兄所言,當消費點A和B皆為預算內供應得起,但我們卻觀察到該消費者捨B而就A,則可推論A明顯優於B.
 以數學式表示:
 當價格為(Pxt,Pyt)時,發現消費者捨(Xb,Yb)而就(Xt,Yt)
 → PxtXt+PytYt > PxtXb+PytYb 
 則表示(Xt,Yt)明顯優於(Xb,Yb)
 如此一來,當價格為(Pxb,Pyb)時,必然消費者只能選擇得起(Pxb,Pyb)或其他組合
 (Pxt,Pyt)為消費者負擔不起的財貨組合.何故? 試想,若否,則消費者必選擇(Pxt,Pyt)而非(Pxb,Pyb)!!
 數學表示法為 PxbXt+PybYt > PxbXb+PybYb
 此一結論稱為"顯示性偏好弱公理(Weak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
 在不同價格之下,反覆利用此一方法,我們可以漸進模擬出消費者的偏好(無異曲線).